作者簡介
高彥頤(Dorothy Ko)
史丹福大學東亞歷史系博士,專攻明清文化史、身體史與婦女史。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羅格斯大學,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歷史系教授。著有《步步生蓮花》(2001)和《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1994);編有《前現代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婦女與儒家文化》(2003)。本書是她的最新著作,榮獲美國歷史學會2006年度瓊凱利婦女史著作紀念獎。作者近期的研究主題為刺繡、服飾和婦女手工藝。
譯者簡介
苗延威
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博士論文主題為中國與台灣的反纏足運動。曾為巨流出版社譯有《社會運動概論》(2002)、《社會互動》(與張君玫合譯,1998),以及《人際關係剖析》(1996)等書。
將纏足打造成一個同質性的課題,同時又摒棄其他競爭性的觀點,一律蔑視為「封建」,此乃現代反纏足運動最不朽的「功績」。撰寫一部真實的纏足史所遭遇的難題,部分就是源自這種現代的偏見:我們習於只從反纏足觀點來觀看纏足。為了探求那些被淹沒的聲音,為之撰寫一部另類的歷史,作者不得不抗拒一概而論的衝動、過度簡化的傾向,以及道德主義的口吻──正是這些衝動、傾向和口吻,綁架了我們當前所理解的纏足史。作者努力嘗試從各種局部觀點、前後矛盾的文字、與時代脫節或被時代遺忘的人們,以及常常難以自圓其說的零碎故事中,拼湊出一部歷史。
本書的結構,一開始先鎖定在纏足這項社會實踐「行將消逝」的現代,然後才回溯到傳統時代,最後止於它在文化聲望和情欲訴求方面,都達到極盛的明清時期。之所以採取這種歷史倒敘手法,乃是因為當前我們有關纏足的知識,就像書中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幾乎全然來自反纏足運動的觀點和文獻。從終結開始,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出一塊基地,由此開展另類的認知與感知途徑。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美國歷史學會2006年度瓊凱利婦女史著作紀念獎(Joan Kelly Memorial Prize in Women’s History).
*作者將於今年六月(2007/6/25-7/2)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邀,來台訪問。
書評
1. 高彥頤以其博學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再加上頂尖歷史學者必備的想像力,突破了反纏足觀點的窠臼,娓娓述說纏足的故事,使我們耳目一新。──周蕾(Rey Chow),布朗大學安德魯梅隆人文學講座教授。
2.《纏足》是一部讓人引頸企盼已久的纏足史鉅著。它不僅呼應當今學界對於身體史與時尚史的關注,而且氣魄恢宏:書中處處引領我們對於帝制晚期至民國初期的中國社會與文化,產生新的認識。──羅威廉(William T. Rowe)
1. 在本書裡,她跨越了國族主義、女性主義和東方主義的框架,明確地將纏足擺置在時尚史的範疇之中。……層層遮蔽的纏足,有如一道道幻影,當它被呈現為欲望客體的同時,其實也不經意地透露出婦女們的我群認同。──費俠莉(Charlotte Furth)
某些文献综述和书评怎么回事,这书作者根本没说缠足=女性主导的时尚啊? 这一莫名风俗持续时间之长、受害女性之巨,然而何时成为一种“好嫁标配”,乃至不缠就要受人耻笑,这一考古学探究却始终缺乏定论,本书亦然。每每想到不胜栗然,确实是作为一种性别的声音太缺乏了,到头...
评分高彦颐对材料的解读水平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近代反缠足知识分子留下的议论,充满争议的《采菲录》,还是明清时期文人的笔记和文学作品,高对文字材料建构知识、影响观念、反映作者态度等等各个角度的分析都很到位。历史学家还是需要学会一些文学批判的套路的。唯一的遗憾...
评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有关缠足的论著大批量出现,但大多纠缠于以现代医学、功能观、及女性主义去盖棺论定,“五四妇女史观”的旧调依然清晰辨别,诸如“缠了足,便是废物中的废物”,易招“外人野蛮之讥”等。这一认知范式流布之广之深,就连汉学权威费正清...
评分「缠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妇女史上一个残忍的,甚至带有文化污点式的行为。之前我也并未怀疑过这样的观点,觉得裹脚布就是对女性身体最直接的束缚。但是,读罢高彦颐教授《缠足》一书中的章节,我发现二十世纪初「放足」运动的实施远比想象的复杂,其背后的动机也并非单纯...
评分“缠足”这一话题产生了多久就谈论了多久,但无非都以谴责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制为主,而高彦颐以不同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一部缠足史,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在这部书中,女性的声音没有被埋没,女性被真正的作为一个话语主体而呈现出来。 “玉足三寸波澜显,青瓦一片苔痕见”,女...
论文文献出处
评分作者所復述的那些故事,還是蠻有趣的,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作者也並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文學的創作,其技巧是頗值得玩味的,如何解讀其實是非常主觀的,總覺得高氏對文本的解讀,有著「為了找材料」而「找材料」的即視感。
评分作者所復述的那些故事,還是蠻有趣的,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作者也並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文學的創作,其技巧是頗值得玩味的,如何解讀其實是非常主觀的,總覺得高氏對文本的解讀,有著「為了找材料」而「找材料」的即視感。
评分金莲崇拜,自我的赋予还是男性的追求!
评分看过大陆版再看台版,为什么同一个翻译台版居然读起来比大陆版好呢……太诡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