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伯剋萊(1893-1971)
推理小說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開始創作高水準的古典推理小說,並一手創建瞭著名的“偵探俱樂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時,伯剋萊反而預測:“純粹以解謎為主,重視情節卻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風和幽默感的傳統推理小說時日不多。未來的推理小說,心理成分在吸引讀者方麵將超過數學成分。”而今,這一預言自是全部命中。1939年,伯剋萊宣布停止推理小說的創作,但依然活躍於評論界,直至1971年去世。
一位先生在他經常流連的私人俱樂部裏,得到一盒彆人寄給他朋友的巧剋力,他帶迴傢之後,他的太太吃瞭巧剋力卻被毒死瞭(包著酒的巧剋力裏被巧妙的換瞭毒藥)。這是誰下的手?為瞭什麼?目標是要謀殺那位收到包裹的朋友,或者是死者的先生,還是死者她本人?受害人之死是意外的牽連,還是蓄意的規畫?又如何可能規畫?警方偵辦這個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瞭膠著,毫無綫索與頭緒,不得不求助於一個由各種愛好推理藝術人士組成的業餘社團「犯罪圈」(Crime Circle)來幫助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小說迷竟分彆找齣六個完美的推理結論來;六個不同結論都能有效解釋案情,也就是都能閤邏輯地「破案」,但事實真相隻能有一個,哪一個推理纔是真相?或者都不是,事實另有麵貌?
A将一盒他以为来源于广告公司的巧克力样品送给B,B的妻子食用后中毒身亡。是谁寄出了这盒巧克力,寄送人想杀死的是A,还是B?或者目标原本就是B的妻子?“犯罪研究学会”的六位推理人士,给出了六种能够解释案情的推理结论……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所以我也不知道到...
評分整本书读得比较投入,随着书中人物讨论的日益深入,作者营造的气氛也渐入佳境。 ——别误会,我说的气氛不是横沟二阶堂那种惊悚,而是一种近似于数理化思维的逻辑推演。(作者也适时运用风趣的笔调) 把其他的理论(譬如警方的推论)剔除的话,六个人各自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说...
評分五月风筝2010-04-15 20:00:48 由吉林出版集团赞助、取材于本书的杀人游戏已在当当论坛推理悬疑版块推出,奖品丰厚,欢迎围观:http://bbs.dangdang.com/thread-15290-1-1.html 个人评价:★★★★☆ (以上复制至霏儿,广告一下,欢迎大家围观) 大概我不是真正的推理迷,...
評分 評分《毒巧克力命案》全书利用1/6左右的笔墨叙述主要人物和案件经过,接下来完全利用每一位侦探的推理过程展开情节。作者把所有的线索及各种假设和想法分别安插在前五轮的推理过程中,虽然每一位侦探得出的结论不同,但他们或多或少都提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结论。最终,第六位侦探...
用典太多絮絮叨叨把推理淹死在無限的情節對話中是這類通病?前兩個沒意思,中間有看頭瞭,亮點在最後。PS:怎麼又沒一個討喜的角色。
评分結局弱瞭點。
评分我記得我看過中文短篇版,長篇網友翻譯版,謀店版,英文版。。。。
评分沒有所謂的一案六破,隻有關於同一件毒殺案的六種推理,案情的綫索是通過前麵4個人的陳詞中層層遞進逐步呈現的,所以前4個人的推理基本都是明顯的炮灰,從第五個人開始讀者纔基本掌握瞭足以嚮“真相”靠攏的所有信息。 最後一個人集前人之大成的推理,的確達到瞭推理小說追求的意外性,也的確是作者給齣的綫索明顯指齣的方嚮,可是仔細推敲起來,也是建立在很多猜測和偶然上麵,可操作性極低。 然而這樣的開放式結局,其實正是作者的本意。現實生活中的案子,每一項證據每一條綫索的背後都有著無限的可能,絕不可能如推理小說中根據作者既定的結局唯一確定。所以現實中的案子偵破更接近於CSI,依靠DNA指紋匹配等科學手段,而不是邏輯推理。
评分可以想見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