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法国哲学家。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系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年到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代表作《反俄狄普斯》和《千座高原》业已取得世界性的声誉。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早年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1995年合作创办法国第一家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社“中国蓝”。1997年成为以法语写作的外籍作家,同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受聘北京大学法语系。主要著作有:中法双语诗集《远方的手》(1997),法语诗集《松绑的手》(1997),法语专著《亨利·米肖的现代诗与绘画》(1998),专著《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北京,2004)等。回国后致力于翻译法语文学与美术著作,逾二十余部,包括《小说的艺术》、《波德莱尔传》、《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西方1500年视觉艺术史》。目前正在主持翻译《西方绘画大辞典》(即出)。
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最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这本论培根的作品,是德勒兹将哲学触角引向绘画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德勒兹的基本哲学观念,尤其是德勒兹的思想方法。
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他之前,塞尚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而从更广的艺术史角度来讲,这一探索可以上溯到古埃及艺术。这一探索的本质,是用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了纯粹的视觉,其间有哥特艺术与巴洛克艺术曾经偶尔达到了这样的视觉。
The book by Gilles Deleuze on Francis Bacon is more than the study of a painter by a philosopher. Is it from" on "Bacon, the book and who is the philosopher who is the painter? We want to say that think, and think that looks? One can certainly think of the ...
评分都说德勒兹是解构主义的大师,看了几章之后吓得不轻,他竟然真能把培根的每一幅画的每个细节都解构之后扩大化,不仅是构图、形象,甚至连颜色,笔刷的用法都用一种夸张的语言不厌其烦地描述出来。之后还要挖掘出所谓的内涵和隐喻,再把其共性总结出来归于一种心理学,神经刺激...
评分对绘画懂得很少。Francis Bacon(1909-1992)的画是因为买了这本书,书中有厚厚的图集才第一次看到。本能的想要回避,画面上一个个变形的图形,像是要溢出画布。 这是德勒兹唯一一部评论绘画的作品。1981年出版。据说画家francis bacon本尊读过后,并不赞成deleuze对他的画作的...
评分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269.html 于是我们可以说,画家用他的眼睛绘画,但那是因为他能用眼睛触摸。 ——《眼与手》 首先一定是手,用一张力量撕开塑封,然后用左手的某一个或几个手指翻开,也可以用右手的某一个或几个手指拨动书页,在手的动作中一页和另...
评分前半本好,后面有些重复和暧昧
评分哲学是概念的平面,是词语的精准操作。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评论,即使在德勒兹引用的文本里小说比哲学还要多,这仍然是一本非常严谨的哲学书。董老师是非常优秀的文学翻译,却不是合格的哲学翻译。
评分哲学家的过度阐释,遇上画家的歇斯底里。好在有百分之十的真知灼见。
评分5.0 值得反覆讀,貌似是讀過德勒茲寫的書中最好讀懂也最容易拓展的一本。雖然內容很薄,但章章都是真義!! 「我們永遠不滿足的,總在發情的眼睛」
评分哲学家的过度阐释,遇上画家的歇斯底里。好在有百分之十的真知灼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