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全书分为三大段。从故事层面来看,第一部分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和他们的客人在度假岛上的一个下午的各种事和晚餐;第二部分时间飞速流转,故事前进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拉姆齐夫人和她的一双子女都已死去,岛上的一切尤其是他们的房子遭到长期的废弃,末尾为了他们的再次到来而得...
评分生命总是用来叹息的。如果没有这么细碎的言语和情节,到不到灯塔去都无所谓,毕竟,它就仅仅是一个有着黄色眼镜的灰色人。可是,它在瞭望,在黑夜中指明方向,如同拉姆齐夫人人性的光辉在闪耀,让人憧憬和向往。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来得不但不易,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们更得抓紧去...
评分 评分建议读完正文之后再看译文前言,不然会被译者的分析局限,虽然译者分析的还不错,但是这种具像分析对一个尚未进入或完成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具牢笼,建议用于事后回顾参考即可。 伍尔夫似乎很擅长捕捉瞬间延长瞬间,在她的每一个瞬间里似乎都蕴含着无数个永恒。这本书中对景...
评分本书描写了一次大战后雷姆塞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 ●这本书内涵异常丰富,充满着思想,充满着感情……...
美的幻灭叫人心碎。你的笔怎么能,跟得上,并且,如此轻易地,捕捉到思维的跳跃?
评分啃完的第一时间赌气一般怒还图书馆。前50页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看了俩月,后250页风风火火看了大半天总觉得如果不一鼓作气看完恐怕永远也看不完了。一点也不艰涩好几页未必能碰上个生词,可经常看着看着忽然发现自己某一段重复看了两遍或者上一段讲的什么完全不知道,大概是有些难以进入角色吧。说无聊吧,有时还真能碰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但特别有意思又谈不上。经常看到某些句子然后愣愣地盯着半天,唉呀妈呀这句话怎么翻译成人话。还没职业就职业病了TVT
评分swoon
评分Virginia Woolf is so difficult to follow,and some passages quite escapes me..Technically speaking,there seems no dialogue in this novel.The dialogue is intertwined in the passage by some kind of thought....The theme is also vague to me..But I still think the novel is less torturing than EM Forster's..
评分swo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