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
2002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论,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整体可视为《浮生取义》的小序。 我的大伯母也是农村自杀中的一例,然而时隔多年,似乎这个人早就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符号,痛苦和愧疚成为一个巨大的阴影,使她藏匿其中。想及此我才意识到,自杀这个话题,决不是那么好谈的。 大伯母自杀的原因,我所知道的正如书中所言“或小...
评分很顯然,本書作者從自殺問題中尋找到一個切入口,試圖來重建農村百姓的精神家園,並且他也意識到,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任務。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某些政策上的失敗,全民精神文明的缺失已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而文化上的斷層,和外來文化的滲透導致了作者何想重建中國人精神...
评分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余华《活着》的思考,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作者最为一个自杀学家(第一次听说),并且经历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洗礼后必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死也要活着”这句话,我在看这本书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因为觉得在那样的...
评分很顯然,本書作者從自殺問題中尋找到一個切入口,試圖來重建農村百姓的精神家園,並且他也意識到,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任務。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某些政策上的失敗,全民精神文明的缺失已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而文化上的斷層,和外來文化的滲透導致了作者何想重建中國人精神...
只是小册子,更深入的还是看作者其它的吧。以自杀切入中西古今和现代性问题。西方基督教视自杀为对救赎的绝望,与不信、无爱(信望爱)一起并列为莫大罪恶,罗马书8-24中使徒保罗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中国并无宗教牵制,虽屈原、伯夷叔齐也是自杀者,但《韩诗外传》中仍视他们为磏仁,低于圣仁、智仁、德仁。现代政治与经济联姻,家庭解放社会解放后对人心的忽视,个体更大的自由也意味着更大的无助,更无所措手足,“农家女”妇女健康小组的意义便在于此。继承了宋明以来的乡约组织和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平民教育的思路,与地方政治机构合作,以娱乐活动教化互助为依托,是改造人心的政治,在此基础上重建乡土中国——“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生民立命”与“为万世开太平”从来紧密相连。
评分虽然作者强调这是作为中国问题的自杀研究,但在我看来,更像是用西方的技术解剖中国的身体。这或许也是作者强调“要回到最纯粹的中国式生活,恰恰需要对西方文明更地道的了解”的真正原因所在。因为他会的是西医,不是中医(这里的中西医只是修辞),于是,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总还是有些不自在。
评分豆瓣评分真对啊。其实前半段还不错,越往后越……农家女那部分里面的统计数据很让我有吐槽欲。(另外,三五年以前帮农家女书屋做过事情现在才知道这居然是管自杀的真神奇啊)最后的余华的活着的读后感也有点奇怪……但是还是有些学到的新想法的!
评分托他妈的关系在县城搞调查,写个随笔也不好好说人话……哪怕多记几件有意思的事也好啊,尽整晦涩难懂的笔法写些理论,喝过几年洋墨水的人都这样么……
评分“乡土中国”版本的自杀问题,在地化的研究,指出西方的人性善恶之哲学本原讨论在中国语境下的缺失,咱们讨论的是“过日子”“做人”的问题。颇有见地,强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