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与社会变迁、政治运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群体在建国初期的遭遇尤为引人关注。这一问题与今日社会牵涉太多,再加上众多写作者的学养和态度千差万别,导致有关历史叙述语焉不详,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杨奎松教授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
评分关于建国后的知识份子的命运的话题,许多书籍资料等都有研究。仁者见仁。而此书则又是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是以王芸生、张东荪、潘光旦三人为例,评述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来惭愧三人只有潘我略知,但还好,应该不影响理解此书。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是...
评分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评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与社会变迁、政治运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群体在建国初期的遭遇尤为引人关注。这一问题与今日社会牵涉太多,再加上众多写作者的学养和态度千差万别,导致有关历史叙述语焉不详,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杨奎松教授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
评分让学术批评回归学术 ——对史清“质疑”一文的公开回应 杨奎松 因人在海外,旅行并会议中,偶然从朋友处得知“史清”在网上公开质疑的文字,过目后马上通过新浪微博首先表明态度:接受批评并诚恳致歉。我的《忍不住的“关怀”》一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批书印出后即已发现...
知识分子是人。要他们命的,也是人。
评分杨奎松看似轻易地讲清事实 就不再需要观点 一切都如此自然的发生了 一切都能被我们理解
评分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知识分子在建国后会如此配合改造?本书在归因时追溯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传统:当新政权展现出对士人的重视、且满足他们所关切的民族主义诉求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自然就让位于知识分子因“关怀”时事而产生的强烈认同感。
评分这部书前两部分确实是关于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研究,最后一部分即潘光旦,其实是从二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就不能用易代之际来形容了。另外,我们在看整部书的时候,会发现杨奎松的写作方式,其实是材料编辑而成,真正写的内容并不多。这在现代史看起来不会有太多突兀,如果换成古代史,就会变成满篇都是古文材料,无法阅读的情况。与陆键东的陈寅恪相比,这本书当然显得正规多了,更像一本历史书,但是精神感召力就差太多了。历史学家文学不过关,虽然油耗的素材,也写不成名篇,原因就是放过文字,不突出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要做上帝般俯视点评,文章是客观的,但是作为一本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来说,未免就显得干燥无味。
评分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