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生於1948年,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1977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與金文資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師從張政娘先生作殷周銅器研究。1982年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82—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隊從事考古發掘。1983—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先秦土地製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李零教授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郭店楚簡校讀記》、《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孫子>十三篇綜閤研究》、《兵以詐立——我讀<孫子>》《喪傢犬——我讀<論語>》、《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入山與齣塞》、《鑠古鑄今》、《待兔軒文存•讀史捲》、《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何枝可依》等。
《蘭颱萬捲》的初稿原為北大“簡帛古書和學術源流”課上的講稿。最開始,李零講《漢書?藝文誌》隻有一個提綱,由於興趣濃厚,不知不覺寫成瞭一篇長文,現在已成稿十萬餘字,可以作為一本小冊子單獨齣版瞭。
如書中所言,《漢書?藝文誌》(“班誌”)太重要瞭:一、它有學術史、思想史的意義,在班誌之前,講學術史的隻講派,不講書,綫條很粗,隻有通過班誌, 纔能“一覽眾山小”。二、中國古書大多亡佚,特彆是技術書亡佚尤多(“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這幾大類)。從班誌可以看到,古人除瞭留下的,還 淘汰瞭哪些,丟掉瞭哪些。三、班誌對於研究簡帛古書特彆重要,是我們查考先秦、秦漢古籍的僅存的“地圖”。
以我个人阅读趣味,眼下的学术书( 我也称之为“教授书”,学富五车的教授学者的学问书 ),讲现代的,最爱读谢泳;讲古代的,最爱读李零。 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依据的材料够全,理解得够透,把诸多深奥的学术问题彻底消化之后,化为自己的大白话说给别人听;与此同时,对课题...
評分治班志者,自古迄今何止百家,然易讀、可讀且有趣味者,頗不多見。是書以今人治古籍,妙在思路清醒,文辭體要,述論明了,簡而有當;超越了逐句注疏、陳陳相因的傳統注經模式,對經典文本作出研究者自己的清理。緣此,此書使初造之人,一覽即能窺妙;積學之士,細味亦可...
評分每次读李零的作品,总想见其为人大概是极洒脱而且豪迈的。汉书艺文志一直以来为目录学家所重视,李零认为它有三点意义,一是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二是提供了一个总起大概的书目,其中那些散佚的书尤为醒目,三是此书对研究简帛古书很重要。艺文志取于刘歆七略,刘歆是古文学...
評分一直以來有個習慣,經常利用一些零頭碎腦的時間到圖書館一樓張望一下,看看最近是否有新書,若新書架排滿了,心裏面就十分高興,好像吃了一快大肉,似乎都是自己買的那樣充滿了厭足感。於是,便再花上一些時間,仔細翻翻看看,有點意思的就借出來,回家慢慢翻,再有點意思的,...
評分就《汉志》“篇”、“卷”问题与李零先生商榷 ——读《兰台万卷》札记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对先秦秦汉典籍的总结,也是后人读先秦秦汉典籍的津梁,清人金榜云:“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1李...
輕鬆的綱領式的著作。研究古文獻是離不開漢書藝文誌的,一般情況下,此書可算是入門與深造一體瞭。後麵林誌鵬先生將有集成性的著作,在此之前,讀這個管飽。
评分最討厭不停齣修訂本的學者瞭……
评分索引書
评分補記
评分10港幣購得,很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