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荪,曾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专攻宋朝经济、绘画、考试制度史,发表论文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后留学美国,研习历史、建筑室内设计、法律。现为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以及联邦上诉法院特许律师,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并从事影视剧本创作。
在一定意义上,界定风格的规范就是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迄今为止,国内研究造型艺术史的大多数著文仍然沿袭作品真赝的鉴定、师承关系的梳理、赞美性文字描述等旧轨,间或辅叙一些历史背景,也不过是旧本通史教材的摘录。不能说上述方法对于风格研究没有任何价值,但确实存在许多仅仅凭借这类文章也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西方以山水或自然风景为母题的绘画发端于17世纪荷兰画家雷斯达尔、霍贝玛等人;描写自然美的文学创作,按照布克哈特的意见,是由14世纪意大利的佩脱拉克开始的。即使依照最严格的定义,同类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在中国至晚于晋宋间已经发生。为什么在这一领域中国文化有如此可观的领先?造成这领先的文化机制是什么?又如:与其他文化圈的历史相同,中国画线条的功能最初也是再现客体的。为什么中唐以后墨线条再现对象形态的意义逐渐弱化,而线条本身的韵味、风格却受到有增无减的重视?有哪些价值观念和审美经验在起作用呢? 杨康荪编著的《客观和主观的宋代绘画》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艺术文化史,其中必然涉及一些文化制度和政治社会问题。
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兼用历史学和艺术心理学的方法,探讨诸如西方以山水或自然风景为母题的绘画发端于17世纪荷兰画家雷斯达尔、霍贝玛等人;描写自然美的文学创作,按照布克哈特的意见,是由14世纪意大利的佩脱拉克开始的。即使依照最严格的定义,同类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在中国至晚于晋宋间已经发生。为什么在这一领域中国文化有如此可观的领先?造成这领先的文化机制是什么?又如:与其它文化圈的历史相同,中国画线条的功能最初也是再现客体的。为什么唐代以后墨线条再现对象形态的意义逐渐弱化,而线条本身的韵味、风格却受到有增减的重视?有哪些价值观念和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的等问题。是一部具有新意的艺术史论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