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段历史的全景,更多的是一个纯朴、执拗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写照。老人最后的追问,当年他究竟应不应该活下来?答案存在于我们心中。《季羡林代表作系列:牛棚杂忆》已经使一个简单的符号幻化成一个鲜活的人,印象中的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老者,就像那些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人,真切而平凡。
“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身起来,而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折磨过我的小将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 “就像巴黎领导世界时装的新潮流一样,当时的北大确实是...
评分我读的季羡林的第一本书就是《留德十年》,彼时我也在德国,看完才知道伟大的人物之所以那么伟大,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那不屈不挠的毅力,不卑不吭的人格。留德十年里只记得他二战期间又在挨饿,但是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不知道哪里弄来了糖,面和鸡蛋。这么珍贵的东西他没有...
评分季老晚年的寫的這本書,雖說是要揭傷疤,講述文革的慘痛可是文字方面實在是有心無力,枯燥無味,類似于一個老人的日常嘮叨。可怕就在于這點,真正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已經逝去或者年邁無力奮筆疾書有力地再現當時地場景,爾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出現的文革場景,或許更有鞭策和感染...
评分书名是《牛棚杂忆》,实际还包括了《书斋杂录》和《病榻杂记》两部分,不过,只看《牛棚杂忆》就够了。 季老的杂忆,把绝大多数的人名都抹去了。可是越是这样,越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倒想刨根问底的挖出那些当时的风云人物来。就像季老写的,很想知道那些当时打打抄抄的浪尖上的...
评分季羡林。名字给我带来的反应仅仅锢于“国学大师”的称号。到底到什么程度脑海中却无可挖掘的了,就像地下勘探队遇到了坚硬的花岗岩。说来是有一番惭愧。 自诩喜欢读世相书,也自诩要读遍天下好世相书。 在不少书中有过对文革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对于那十年的浩劫,也可窥见一斑...
看的其实是这一版。标注在最初那一版中。大二跳蚤市场购。
评分我想笑,季老笔下那些异人实在冥顽愚蠢,以致严谨了一辈子的学者想认真作个检讨都找不到实打实的机会。可这笑声勉强,再轻描淡写的讽刺亦传递出不能承受之重的意味。我想哭,那令季先生永世不能忘记的场景,奄奄一息的老教授躺在床板上花尽其最后一丝精力竖起耳朵听着门外点到自己的名字,配合地喊一声到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掉。我几次想合上书本,但是我知道必须看它下去。因为季先生说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年轻人了解曾经发生过什么,用感受到的感受握住自己的良心。回家的路上,伴着有力的音乐,我挺直腰板直视着远处的绿叶和蓝天,走出自己的节奏。回想起书中的种种,这一切多么值得珍惜。可是,难道这本来不应属于我么?当然,自然与人类本就彼此钟情属于对方。可是磨难从何而来呢?难道它就该属于那些无辜无助的人么?
评分如果还有人给文革翻案,就应该让他看看这本书
评分文革苦难记,写出了同辈人的心声。季老愤慨、愤怒、愤恨,他不会忘掉那段历史,也不希望后人遗忘那段历史。字字珠玑,文句之间满是伤痛。从66年到“解放”心中的委屈、曲折让人唏嘘。那段伤痛在他笔下变得明朗、真实。 以前在《收获》里读过萧乾写过的“整风”,也读过冯骥才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反思。 虽然中学课本里对这十年只是一页带过,但这过后的文学作品会载着这份伤痛,一直存在下去。
评分悲剧,善搞政治运动的tg搞死了多少知识份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