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个人观察以上海为立足点,记录了八十年代前后不同艺术团体、艺术家各自的或相呼应的实验、实践、态度和观点,重新挖掘和厘定了他们工作的意义。它并不能概括当时蓬勃于中国各处的美术运动和新兴艺术的全部,但是上海的这一段艺术小史,确曾为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勃发而出的艺术能量。
追忆有过的困扰、寻找、欲望、饥渴、漂泊、疯狂、诅咒和幻灭,让当年的热情、勇气、力量和坚持又涌现上来,这时它们一定具有最真实、最温暖人心的价值,无论之后它们是否又归于记忆,被流传或珍藏,或再次回到历史的宿命,被淹没,甚至消灭。
——赵川
具体的一幅画并不重要,尤其对一个陌生的旁观者来说更是如此。他如果想追索这幅画的意义,还不如去追索它完成的经过,事实上一幅画有时是由一个想法完成,有时也是由千百幅这样的画完成的。我想倾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这样的一幅作品。
——龚建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有意思……
评分生猛 如野草 破洪荒 #草草翻过此书,从抽象/新绘画到观念和行为,89年之后转变,去去留留,大浪淘沙。还是从当时若干艺术家宣言中感到很强的生命力和当年一代年轻人的风气,在灰色之下、巨变之中、中西夹缝之间,寻找自己。
评分很有意思……
评分友情分
评分当故事书看。就方法论而言,不可期也不可能给一个地域的艺术家群落绘制一个精确的共同形象,因为例外才是常态。但你可以去因此了解到在这个上海艺术圈里时髦的被共同关注的那些话题。如果说八十年代京圈的艺术家对政局的变化更敏感,他们毗邻权力,站在政治现场中,更具有历史感,在行动上也意欲同政治进行更直白的对话。上海的艺术家们则更像以一种汪晖所言的“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方法在行动,有意回避了同宏大叙事及话语的正面交战,很难通过他们的动作去判断他们是否意图在政治与艺术行动之间建立关联。他们中的更多数试图通过对私人世界的回归与关怀,去平复在乌托邦运动里留下的创伤,以此来弥补主体的失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