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冯骥才 回忆录 回忆录/传记 历史 文学史 随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
发表于2025-04-14
凌汛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感觉这本不如上一本记录wg生活的《无路可逃》 大约上一本是纯自我的写作,这一本记述76-79年冯骥才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作经历的书,有了太多的“社交”属性 当然人老了之后回忆年轻时候的自己和周围 特别是刚刚从wg那种恐怖中缓过劲儿来的自己和周围,往往是美好的成分多吧 因此冯很看重那种“小拳拳捶你胸口领导你坏坏人家都受伤了”的伤痕文学写作 也把那种钦定的某种程度上的写作的“自由”看的很重。 所以称之为“凌汛”。 因此反思就相对少些,并没有一言涉及这大河的解冻不过是稍微温和一些的篱笆的圈养。 这就是中国特色式的作家的悲哀 冯是好作家,不够一流,但至少二流是以上。就冲他整理和反思wg中普通人遭遇的种种努力,也该获得一流的尊重
评分纸质轻,好读。稿纸背景妙,饭后站着消化读完了
评分冯老师个人对于某一段时期的文学回忆,可惜该绕过的地方还是给一笔带过了
评分最大的感触是将文革定位为封建主义复兴的说法原来由来已久,并非李泽厚独创。
评分本书是冯骥才先生回忆自己七十年代末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稿子的经历和见闻,时间虽然不长,但那是他进入文学领域的开端,对他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值得怀念的日子。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如冰冻的河面,正在慢慢破裂,河面下的水流已经喷薄涌动,即所谓凌汛,就象苏联人说的“解冻”,慢慢回复到稍微正常一点的氛围。书中记述的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刚刚从禁锢的年代出来,鲜花重放,思想比较活跃,但保守的势力依然很强大,时时有非常凌厉的思想交锋。人们现在怀念八十年代,那时确实有比较短暂的思想活跃,人们对于阅读的热情无比高涨,在月工资只有五十元的情况下一本小说能够拿到三千三百元的高额稿费,你不能不说那时确实是他们的黄金时期,虽然也时时要收到保守派的批评和打压。书中刊载了大量图片资料,可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我称冯先生叫大冯是有点托大,但大冯确实文学界的资深人士都这样叫的.自从他担任了副部级高官,我确实没见他写过很精彩的作品,虽然他做了很多很好的文化事,但作家还是要有作品的。可是,一个作家在奉献了很多好作品之后,还这样期待他是不是有些过分呢?比如一个老农民,青壮年的...
评分《凌汛》是作者记录他1976~197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写作时的一段经历,。那个年代,政治暖流让文坛涌动了起来,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作品用激动、真情、反思记录着人的心灵和社会的变化,全社会呈现人人爱文学的活跃。虽然严寒总要与暖流、春风拉锯,但繁荣的景象令人感动。
评分如今的冯骥才以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者的身份为公众所熟知,而留在文学读者记忆中的,更是那个写《神鞭》、《三寸金莲》、《炮打双灯》,写《一百个人的十年》的作家冯骥才。而奔波于乡野,为即将逝去的民间文化大声疾呼的冯骥才,其实也并未忘却自己的文学来路,当从友人那...
评分如今的冯骥才以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者的身份为公众所熟知,而留在文学读者记忆中的,更是那个写《神鞭》、《三寸金莲》、《炮打双灯》,写《一百个人的十年》的作家冯骥才。而奔波于乡野,为即将逝去的民间文化大声疾呼的冯骥才,其实也并未忘却自己的文学来路,当从友人那...
评分感觉这本不如上一本记录wg生活的《无路可逃》。 大约上一本是纯自我的写作,这一本记述76-79年冯骥才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作经历的书,有了太多的“社交”属性。 当然人老了之后回忆年轻时候的自己和周围,特别是刚刚从wg那种恐怖中缓过劲儿来的自己和周围,往往是美好的成...
凌汛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