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冯骥才 回忆录 回忆录/传记 历史 文学史 随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
发表于2025-02-16
凌汛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看完了无路可逃,意犹未尽又跑来把凌汛买来看。以前对大冯知之甚少,更无法想象出他在那十年里究竟经历过什么,又是怎样一点点熬出头的。我惊叹他的才情,敬佩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仍能保持人性淳朴善良的言行。有那么多没能捱过来的优秀文人,大冯是幸运的。
评分羡慕那些有幸经历过79-89这十年的人,而此书是作者对黄金十年萌芽期之文学方面的回忆。如冯所说:“后来有人批评这一时期的文学政治大于艺术,政治效应大于文学效应,其实这倒不如批评当时生活充满政治……它真实地记录下人们的心灵,以及时代的气息和特有的文学精神,它像历史的任何一步,都是不可复制的。但历史不走出那一步,就不会有下面的一步。”
评分伤痕文学前后可资参考。
评分本书是冯骥才先生回忆自己七十年代末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稿子的经历和见闻,时间虽然不长,但那是他进入文学领域的开端,对他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值得怀念的日子。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如冰冻的河面,正在慢慢破裂,河面下的水流已经喷薄涌动,即所谓凌汛,就象苏联人说的“解冻”,慢慢回复到稍微正常一点的氛围。书中记述的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刚刚从禁锢的年代出来,鲜花重放,思想比较活跃,但保守的势力依然很强大,时时有非常凌厉的思想交锋。人们现在怀念八十年代,那时确实有比较短暂的思想活跃,人们对于阅读的热情无比高涨,在月工资只有五十元的情况下一本小说能够拿到三千三百元的高额稿费,你不能不说那时确实是他们的黄金时期,虽然也时时要收到保守派的批评和打压。书中刊载了大量图片资料,可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评分设计不错;版面字数10万字,竟有5处以上编校差错。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感觉这本不如上一本记录wg生活的《无路可逃》。 大约上一本是纯自我的写作,这一本记述76-79年冯骥才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作经历的书,有了太多的“社交”属性。 当然人老了之后回忆年轻时候的自己和周围,特别是刚刚从wg那种恐怖中缓过劲儿来的自己和周围,往往是美好的成...
评分感觉这本不如上一本记录wg生活的《无路可逃》。 大约上一本是纯自我的写作,这一本记述76-79年冯骥才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作经历的书,有了太多的“社交”属性。 当然人老了之后回忆年轻时候的自己和周围,特别是刚刚从wg那种恐怖中缓过劲儿来的自己和周围,往往是美好的成...
评分《凌汛》是作者记录他1976~197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写作时的一段经历,。那个年代,政治暖流让文坛涌动了起来,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作品用激动、真情、反思记录着人的心灵和社会的变化,全社会呈现人人爱文学的活跃。虽然严寒总要与暖流、春风拉锯,但繁荣的景象令人感动。
评分朝内大街:文字朴素感人,刚刚借调过去时,对宿舍的描述印象很深刻,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椅子一屋子作家,还有对韦君宜的描述,书桌上总是放着一个大的笔筒,里面插满了笔,里面还放了一堆小东西,有时找一些小东西时就要把所有的笔都倒出来;夜里烟瘾犯了,把地上的烟头捡起来...
评分朝内大街:文字朴素感人,刚刚借调过去时,对宿舍的描述印象很深刻,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椅子一屋子作家,还有对韦君宜的描述,书桌上总是放着一个大的笔筒,里面插满了笔,里面还放了一堆小东西,有时找一些小东西时就要把所有的笔都倒出来;夜里烟瘾犯了,把地上的烟头捡起来...
凌汛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