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代哲学》副主编。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第三、五、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主要代表作有《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实践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有与无,可见物与看不见的社会存在,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构境中看起来最表层却实为最内在的思考境域,森林博士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激活了这一思的线索。在日本哲人广松涉之后,本书最有价值的思想努力,就在于对马克思关于布尔乔亚世界中的关系性“虚无”的反思—Verdinglichung和Versachlichung批判之思的理论重构。至少在中国的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Verdinglichung和Versachlichung的缺席已有太长的时间,本书将是一种全新逻辑探险中重要的思之引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是该回去了,站在广沃的土地上,仰望璀璨的星空。“只须深入到丰满的人生中去!每个人对它都有亲身体验,却很少去把它领悟,随您从哪儿落笔,哪儿都充满了情趣。”
评分很大的问题,很重要的问题,但因为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所以把好问题做小了
评分个人觉得对“无”的解读给我带来了从未领略过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对我将来的思维方式和享受生活方式都会有影响 也正是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 我开始心态平和 享受无就是有的状态 西方对于“无”的思想里我读到了很奇妙的道家思想 明天准备再读 顺便好好摘抄 绝对值得摘抄体会。
评分写飞了。看不出和马克思有什么关系。唯一的亮点大概在于对施蒂纳的强调
评分太多重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