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独创性、复杂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张冠尧(1933-2002) 北京大学法语系一级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译著有《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合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结尾的时候,为他流泪,心痛得辗转难眠。 这不能怪我误解他。近两百年来,有无数读者跟我有相同的误解。因此,我打算梳理一下《红与黑...
评分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结尾的时候,为他流泪,心痛得辗转难眠。 这不能怪我误解他。近两百年来,有无数读者跟我有相同的误解。因此,我打算梳理一下《红与黑...
评分1.读“古典作品”的风险,在于重述过n遍后的情节走向,已造成了某种复述模式的经典性乃至排他性。像《红与黑》这样一部总体上仍遵循着19世纪小说线性叙事规程的作品,大可以在140字之内概述剧情而无大异议。即便它所提供的剧情意外,也已在反复重述中被提炼为某种“典范”(比...
评分野心家?小白脸?抑或灵魂独立的守卫者 ——解读《红与黑》男主人公于连 《红与黑》往往被中国的一些评论家看做是一部反映下层平民青年通过不道德手段跻身上流的个人奋斗史小说。也有评论者讽刺男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吃女人软饭的小白脸。我以为,这两种评论反映的是一个流行厚黑...
评分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爱情在得到的那一刻就一文不值了,夹杂着自尊、自傲和自我感动,就算是所谓的付出也只是个人野心和抱负的实现。于连这个人物真是让我又爱又恨,他懂得爱,但也懂得如何利用爱、控制爱来达到目的,处处算计但偶尔也流露出天真,最终头颅落地也还是让人有点伤心。
评分2020,一个难忘的春节,宅第19天。
评分今天是2020年1月1日,我在送完SRC,在武汉地铁2号线上看完了于连,于连的悲剧是注定的,却是于连最好的归宿,一方面,他在金钱与利益至上的污浊社会显得那么另类,金钱对于他来说,都不如尊严重要,倘若他不是姓索海尔,他应该是上层阶级里独立的存在吧,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包含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这浪漫,导致他也不可能苟活。
评分玛蒂尔德对于连的感情真的是爱吗?还是说她只是把于连臆想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感觉,书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德雷纳夫人对于连的自我牺牲的爱。还未经受过爱情滋润就草草结婚的女人燃起爱火要比未经人事的少女更猛烈。啊不行了,我好酸于连。要是我是他的话我就和德雷纳夫人私奔了。 虽然都说《红与黑》是现实主义,其实结尾玛蒂尔德亲吻于连头颅和德雷纳夫人的死还是能看出浪漫主义的影子。
评分感觉比罗新璋译流畅,心理复杂微妙,有些繁复。伟大的作品自然是常看常新。于连原来算不得野心家,但是某一类年轻人永恒的画像。于连的谋杀莫如说是天真,这一点不大会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