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评分波德莱尔,法国人,十九世纪诗歌象征派先驱,只活了49岁。照片上,他头发稀疏,但前面两束头发彬彬有礼地搭在头顶,锐利如鹰爪的目光,硬挺尖刻的鼻梁,嘴角下撇,深陷的法令纹,他歌唱丑恶,揭露社会阴暗面,带着灵性的诗句穿越象征主义的树林,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万层雾...
评分“拱廊街”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巴黎出现的一种商业街区建筑,它两边是店铺,其上以玻璃拱顶连接为一体,本雅明以“拱廊街”作为他宏伟计划的名字。在《拱廊街计划》的提纲中他描绘这个新近发明的工业化奢侈品:“光亮从(拱廊)上面投射下来,通道两侧排列着高雅华丽的商店,...
评分详述本雅明的传奇一生有些困难,就像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克莱门特略显暴力的一面,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塞斯略显迟缓的一面:殊不知他们当年在圣马梅斯的左翼和右翼掀起了怎样的风暴。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心心相印,毋庸置疑,这本论文集中同样提到了其他一些和他们交集甚广的诗人,...
评分慨叹于本雅明构造出的庞大隐喻世界:城市漫游者与人群,经验和灵晕,机械与震惊,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中间层次……硬读了下来还不能很好消化掉这些概念,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结合起来更是让我晕头转向,不过现在再读《恶之花》不仅仅停留在“感同身受”,也能更好地把握住现代性之初的特殊经验,会有更清晰的脉络,把一些阅读中很模糊隐微的感受历史化具体化。
评分波德莱尔喜欢孤独,但他喜欢的是稠人广众中的孤独。似乎只有游荡者才想用借来的、虚构的、陌生人的孤独来填满那种“每个人在自己的私利中无动于衷的孤独”给他造成的空虚。与恩格斯清楚的描写相比,波德菜尔所写的听起来就朦胧含糊了:“在人群中的快感是数量倍增的愉悦的奇妙的表现。”但是如果我们想象这句话不仅是从一个人的角度,而且还是从商品的角度说出来的话,它就清清楚楚了。可以肯定,只要一个人作为劳动力还是商品,他就没有必要确定自己的这种状况。他越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生产制度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他就越使自己无产化,他就越紧地被冰冷的商品经济所攫住,他就越不会与商品移情。
评分此·乃·神·书。论点十分难以置信,可论证过程无懈可击。
评分版本好
评分如果一个人的知觉感受、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正契合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潮流,而不是渴求开辟新价值与永恒真理,那么很大程度上,他将会度过幸福而富有活力的一生。而那些与之迥异人,恰恰因为他们这种不肯随波逐流的选择,才能锻炼其真正凝视时代状况的能力,铸就他们成为人类历史的先驱与引路之人。本雅明对这种现代性生活碎片下的震惊体验所带来的灵韵缺失,以及非意愿记忆的断裂的先见之明,令人惊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