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莱特•茹阿纳,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贵族、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责任》(1989)、《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合著,1998)、《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合著,2001)、《圣巴托罗缪大屠杀》(2007)、《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绝对权力》(2013)。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阿莱特·茹阿纳
出品人:
页数:384
译者:梁爽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CNY 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0860
丛书系列:博雅同文馆·历史-人类学译丛
图书标签:
  • 历史 
  • 法国 
  • 宗教 
  • 历史人类学 
  • 法国史 
  • 欧洲史 
  • 人类学 
  • 世界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国王传达“真相”所做的努力 法王先前暗示这是一场吉斯家族与胡格诺大贵族的恩怨显然对国王自我辩护挽回外交形势造成阻碍,这使得其传播“真相”举步维艰。 1.向新教国家表示真相为科里尼等一小撮胡格诺野心分子企图谋叛,国王的行为符合司法原则,因为统治面临根基颠覆的危机...  

评分

解开谜团 ——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by Rene-summer 或许是很少读历史方面的书,或许是自己不太感冒历史,尤其是世界史,对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方面的知识,我更是一无所知。正好借《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本书来弥补一下我的不足。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全书分为三篇九个章...

评分

解开谜团 ——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by Rene-summer 或许是很少读历史方面的书,或许是自己不太感冒历史,尤其是世界史,对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方面的知识,我更是一无所知。正好借《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本书来弥补一下我的不足。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全书分为三篇九个章...

评分

评分

我所工作的地方在宁夏,众所周知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在很久以前,回汉严禁通婚。据说伊斯兰教有一条教义,大意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的人,伊斯兰信徒)只能与穆斯林相爱结婚,绝对不能和非穆斯林相爱结婚,在伊斯兰教信仰中,穆斯林是信教的,是高贵...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屠杀在成为一种对肉体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对人进行改造,使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被消灭的假象的他者。”一切人类暴行其实概莫能外。本书围绕具体事件,出色地完成了多个任务,首先是对事件前因后果的梳理,然后是对事件的多角度解读,最后则从宏观角度,对其如何“塑造法国”进行了讨论。大屠杀显示了受难的必然,让一群人放弃了信仰,却让“少数派”更加坚定;它也暴露了王权的脆弱,却又让其有机会过分神圣,直至勾勒出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远到1789的王权脉络。但更关键的,是对法国的塑造作用,是人民对“公益”的捍卫与反思,以及由这一悲惨事件引发的“记忆义务”。人类何其脆弱,但背负记忆所带来的持重,至少能让其良善些许。

评分

写的非常漂亮,最后三章尤为出色,非常合格的旅途读物。

评分

“大屠杀在成为一种对肉体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对人进行改造,使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被消灭的假象的他者。”一切人类暴行其实概莫能外。本书围绕具体事件,出色地完成了多个任务,首先是对事件前因后果的梳理,然后是对事件的多角度解读,最后则从宏观角度,对其如何“塑造法国”进行了讨论。大屠杀显示了受难的必然,让一群人放弃了信仰,却让“少数派”更加坚定;它也暴露了王权的脆弱,却又让其有机会过分神圣,直至勾勒出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远到1789的王权脉络。但更关键的,是对法国的塑造作用,是人民对“公益”的捍卫与反思,以及由这一悲惨事件引发的“记忆义务”。人类何其脆弱,但背负记忆所带来的持重,至少能让其良善些许。

评分

书很好,翻译也很好,加了一些有助于理解术语的脚注,很见功力。屠杀之前天主教和新教的紧张关系,包括限制新教办学和举行宗教仪式,新教激进派对国王造成威胁,王室内部、国王和权臣、权臣和权臣之间的分歧和仇视,法国和西班牙、弗兰德斯、英国、波兰的关系,为王妹与纳瓦尔联姻以及接踵而来的屠杀做出了充分铺垫。新教客人在宫中被杀,天主教激进派随即将屠杀扩大至巴黎乃至外省。遇刺受伤的科利尼首先被残杀,其他新教徒也遭毒手,仅有极少数受到温和天主教庇护。(作者说新教徒教育水平比天主教高。啊?)事后新教对事件的解读,用预表、圣徒传风格和末世论甚多。对法王查理9的评价也是类似,新教视之为希律,旧教视之为圣人。文艺复兴以降尊王而非尊王位、境外新教领袖如贝扎的作用,以后可以再多看看。

评分

作者分上中下篇把两次大屠杀的前因,过程及后果都从政教两方面抽丝剥茧做了分析,对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非常有益。全书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在瓦卢瓦和波旁改朝换代的前夜,不满派和政治派(天主教和新教)的联合,作为“有良知的法国人”一度试图把法国从父道君主制推向契约君主制。之后波旁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约束贵族,被过度神圣化的绝对王权,但大屠杀的影响和这两派的努力给政教分离还是留下了好底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