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 多克托罗(1931—2015),美国当代著名作家, 生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硕士学位时参军。退伍后相继担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剧本审读员、新美国文库出版社编辑、日晷出版社总编辑, 1969 年起专事写作,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多克托罗自1961 年发表小说《欢迎来到艰难时代》后笔耕不辍。主要作品包括《但以理之书》《拉格泰姆时代》《卢恩湖》《比利• 巴思盖特》《世界博览会》《大进军》《纽约兄弟》等十二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和多部剧本、文学评论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2014 年出版的《安德鲁的大脑》。
多克托罗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两度获得国家书评人协会小说奖、两度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还获得伊迪丝•沃顿小说奖、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威廉•迪恩• 豪斯奖,以及由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奖章。2013 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2015 年7 月21 日,他因肺癌并发症在纽约去世, 终年84 岁。他生前仍担任纽约大学英美文学讲席教授。
文学大师E.L.多克托罗畅销不衰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入选《时代周刊》“100部不朽的英文小说”
1906 年一个慵懒的星期天下午,纽约州新罗谢尔市。著名的逃脱术魔术师哈里胡迪尼驾驶的汽车一头撞在一个富足人家门口的电线杆上。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新事物带着变幻无常的面貌层出不穷的年代:移民蜂拥而至寻找机会和梦想;J.P. 摩根高高在上控制着美国金融世界;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沸腾的美国社会潜伏着种种的危机:劳资纠纷、种族争端、男女平等……战争的阴影也在逼近。
E.L. 多克托罗用极富创新精神的结构、神奇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的生活: 中产阶级白人“父亲”和他的妻子,犹太移民“爸爸” 和他的女儿,黑人钢琴家科尔豪斯和他的情侣萨拉。在他们命运的演变中,多克托罗穿插了美国历史上这一时代的真实事件和名人生活。于是我们看到,真实的人和事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交织,互相影响。
最终,三条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的线索汇集到一个惊心动魄、悲怆低沉的复仇故事。这一切就像那个时代风靡的“拉格泰姆”这种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的美国黑人音乐的风格:沉稳的低音伴奏是美国这列蒸汽火车在时代的车轨上行进的声音,那变幻无常的切分旋律则来自被历史的漩涡冲卷着消失了的人们。
《拉格泰姆时代》是E.L. 多克托罗用心弹奏的一支令人吃惊的曲子,又是一幅由许多明晰的画面和照片拼贴、连缀而成的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社会的巨型风尘画。
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 BY E. L. Doctorow 译林 1996) 这首乐曲不要弹得太快,拉格泰姆是不能弹得太快的….. ----Scott Joplin 这句话印在书的扉页上。关于“时代”的书似乎都是厚厚的几大本,而这本书,中译本只有236页...
评分《拉格泰姆时代》读完,眼前不由浮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幅画,画尽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河两岸世情繁华,戏剧性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回味无穷。一本书,也几乎写尽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繁华,余味无穷。 《拉格泰姆时代》作者E.L.多克托罗,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
评分第一次阅读《褴褛时代》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小的时候吧。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书柜顶端犄角处直立着一本旧书,书的封面给我的感觉很奇怪,一面残缺的美国国旗下面是一张黑人的脸,然后是出版社的名字。至于作者“多克特罗”那个时候我还是对其不知情的。紧接着开始阅读了。我是...
评分想到哪说到哪。没列提纲,没组织语言。 那时候我还年轻。读了几本狄更斯,便觉得自己有了纵横天下的本钱。 这时候,遇到了《泰格拉姆时代》。翻了一遍,不知所云。觉得有点象海明威,但骨子里却又完全不一样。毕竟还是年轻,唯独记得科尔豪斯是条汉子。 后来,慢慢长大了,上...
评分知道这部小说是因为我很喜欢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音乐剧,那种充满节奏感和让人悸动的旋律吸引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萨拉那首撕心裂肺的《YOUR DADDY'S SON》,本以为小说跟音乐剧一样主要情节是关于科沃豪斯的悲剧,真的看了小说才知道这不是关于一个人的小说,而是一副...
节奏好快啊就像黑人音乐,读着要提着一口气,最好一气呵成不然就读不下去了。不太熟悉美国历史所以读起来还是觉得有点点艰难。
评分“这个世界显然是在永无止境的不满状态中组合再组合的。”一晚上读完,好看到爆炸!????????????
评分《拉格泰姆时代》里,有这个时代的声音。
评分一半是滑稽表演(艺人、街头小报以及令人炫目的儿女私情的隐喻),佩雷克会在小说中安置的那种小说。一半是被肥皂剧、财富的许诺、技术的空前发展而淹没的灰色,移民第一代的辛酸生活。作为消遣,本书很不错。我喜欢章节分得勤的小说。 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
评分一开始没看下去,被写法缠绕了。后来不知突然从哪个隧道进入了,发现他的语言这么流畅而丰富,对周遭世界既宏大又细微的观察,于是我也撇下材料、形式这些外在问题,管他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现实,一头栽进对作者的信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