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集体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认为,集体制度虽然由国家推动和组织,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但是农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被裹挟到集体化的大潮中,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澜,甚至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和改变了潮流的走向。
【破土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老师最新专著《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的书评。从一个集体村庄的历史中,本书作者思考集体制度本身。这篇书评作者是卢老师的一位年轻学生,面对自己老师的作品,他运用了从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又反...
评分 评分【破土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老师最新专著《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的书评。从一个集体村庄的历史中,本书作者思考集体制度本身。这篇书评作者是卢老师的一位年轻学生,面对自己老师的作品,他运用了从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又反...
评分看了一半,该书内容离我的期望太远了。 而且,有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之处,对社科文献的编辑水平很失望。 举几个栗子。 扉页上是“功夫帽子”,P82是“工夫帽子”。 P12,“维特将近三十年”这一句读不通。 “吃好喝好”,有好几处都写成了“吃豪喝豪”。 P166,“忠诚”写成了...
评分新文不如旧作,取文化与制度中间道路,论述平衡节制
评分新文不如旧作,取文化与制度中间道路,论述平衡节制
评分疑为博论,田野是世纪之交。理论和案例结合得一般,还能再拔高;49前的社会结构材料有偏差的可能。问题(被我改编)为:苏联的集体化中充满血腥,而中国的集体化暴力只是辅助手段?对立的分土地(土改)和收土地(集体化)在短时间内上演,且为何如此一贯?与制度变迁相关,49年前后社会社会分化的文化网络的变迁。以前认为是国家的强力改造,作者强调(贡献)乡村自身的逻辑也在起作用。套用历史制度主义解释,变迁的制度内生于先前的制度,土改、互助组、高级社、人民公社都是关键节点,看似矛盾,其实是同一种文化网络。49前的文化网络分为阴阳两面,阳为清晰财产观念、个体责任、等级意识,阴为农民平均主义,此后改造压阳强阴,党的话语并未完全进入农民(例证为按劳分配并未实现),一次次强化的仍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文化网络。虚构的地主!
评分很好,但有一点,不管是理论框架、田野还是结论都显得很“硬”,很“强”,甚至是有种为了证明而证明,逆着逻辑链条反推的感觉。
评分不论是重忆下岗工人,还是浪球的火爆,还是一个仙女掰口红,或者是广场舞,老年人摔倒无人敢扶,现今发生的一切都既是上一段历史的余波又是未来历史的起点。刚开始读是想给打个3星算球了的,因为开头说集体化没有经历农民的反抗,明明是该镇压的都镇压了好么。读下去渐入佳境,前两章理论梳理堪称教科书式的写作典范,第三章缺少土地革命前农民在土地上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最后也没有探讨集体化制度结束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作为土改农民的后代进入城市是怎样把祖辈的传统移植进现代社会,社会分化的文化网络也没能讲得清楚一点。作者训练严格有心于学术,又并非学院派典型意义的书呆子,还是挺好看的一本书,为什么延搁了十年才出版呢为作者有点惋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