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格罗西(Pietro Grossi),意大利新生代重要作家。
1978年生于佛罗伦萨,在结束一年多游历世界的壮游后,他于1999年至2001年回到佛罗伦萨完成大学哲学系学位,并在都灵参加了由意大利著名作家阿利桑德罗•巴里科创办的霍尔顿学校写作课程。2001年,他在纽约居住一年,学习电影导演和比较宗教学,同时为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工作。回到意大利后,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审稿人、酒吧招待、翻译和广告公司文案,偶尔也与电影公司合作。
2006年,格罗西出版短篇小说集《拳头》,入围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奖维亚雷焦奖和斯特雷加奖,并获得意大利坎皮埃罗欧洲文学奖,其英文版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目前,彼得罗•格罗西在托斯卡纳和米兰生活、工作。
《拳头》是意大利新生代作家彼得罗•格罗西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入围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奖维亚雷焦奖和斯特雷加奖,并获得意大利坎皮埃罗欧洲文学奖,其英文版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中文版《拳头》收录意大利版《拳头》的三个短篇《拳击手》《马》《猴子》和格罗西2007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马蒂尼》。前三篇分别讲述了几个男孩如何面对现实、努力在成人世界里生存的成长故事;《马蒂尼》讲述的是一个当红作家如何从辉煌转而消失于公众视野的故事,刻画了存在与表相、内心的煎熬与外在的举止之间的深刻差别。
彼得罗•格罗西的语言简洁,叙述平和、娓娓道来,但充满张力,偶然间挥出一拳,令人震颤和回味。读者或许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作家海明威、塞林格或菲茨杰拉德的影子。
——————————————————————
从彼得罗•格罗西简洁、准确和强烈的写作风格中,你可以看出他对海明威、福克纳和菲利普•罗斯的热爱。
——意大利《新闻报》
很久以来意大利文学中增添的最佳作品。
——意大利《星期日》周刊
故事的情节是如此不动声色,你几乎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一个故事,直到一记重拳或者一把刀子挥出,直到某个人物消失或再出现……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当顾曼桢多年后与世钧重逢,并相互了解当初的真相之时,顾曼桢说了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一句“回不去了”虽让人心疼无奈,却一语就道出了事实,时间这东西在你毫无知晓的地方默默地改变了你生活的一切。曼桢与世钧不能再上...
评分“也许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打出去的拳头,而是你挨的那些拳头。” 压轴《马蒂尼》中这句重要的话可以作为全书题目《拳头》的注解。虽然2006年意大利出版的短篇集没有包含这一篇,但2007年出版的《马蒂尼》显然延续同一主题,并做了总结。这本短经典收全四篇,浑然一体,...
评分 评分在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当顾曼桢多年后与世钧重逢,并相互了解当初的真相之时,顾曼桢说了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一句“回不去了”虽让人心疼无奈,却一语就道出了事实,时间这东西在你毫无知晓的地方默默地改变了你生活的一切。曼桢与世钧不能再上...
评分《猴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评分赞同短评里一个评价“像创意写作作品”。几天里读完四篇。 “有些人和你相处很长时间之后,他们会进入到你的世界里,通过某种方式成为你的一部分,影响着你所做的事情。” 从这一标准来说,首推《猴子》。
评分200「好!容易看!」
评分马蒂尼读起来有点微妙。马蒂尼>马>拳击手>猴子
评分“也许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打出去的拳头,而是你挨的那些拳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