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生于1974年,索邦大学文学专业,同时学习爵士乐,法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家。
冯金诺斯擅长以幽默的口吻与温暖的目光,为平易近人的故事平添无限张力。从2002年处女作《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一举 夺得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起,他就是伽里玛出版社的重要新生代作者。2004年,他凭借《我妻子的情色潜能》获得罗杰-尼米耶奖。2007年,《谁还记得大卫•冯金诺斯?》夺得纪奥诺奖,2009年创下百万销量奇迹的《微妙》和2011年的《回忆》均获龚古尔奖提名。 2014年,他突破自我的诗小说《夏洛特》一举摘得雷诺多文学奖和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笼罩命运的绝望稍加抵抗……但同时,他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他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虽然生时已死,他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弗兰茨•卡夫卡
《夏洛特》的主人公夏洛特•萨洛蒙是一位德国犹太裔 女画家,在世时籍籍无名。26岁时,怀有身孕的她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在毒气室,身后留下大量惊人的画作,被誉为“艺术界的安妮•弗兰克”。
冯金诺斯从寥寥史料出发,以梦幻般的诗小说抒写了夏洛特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以主线记录下夏洛特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而副线则是作者本人对女画家人生轨迹孜孜不倦的追寻,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他重新站上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们的后代交谈,他仿佛夏洛特的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中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冯金诺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想法,源于他八年前参观夏洛特柏林艺术展。看到这些画时,他深受感动,并为这个短暂而奇妙的生命着迷。法国《读书》杂志主编弗朗索瓦·比内尔对这部作品评价颇高:“抒写一名死于奥斯维辛的女画家的故事,重要的是找准基调,以免落入悲伤的老调。冯金诺...
评分文/ 海蓝蒲雨 当我无意中翻到夏洛特的自画像时,心头一凛,被她的眼神直直刺入,内心震荡。她的目光凛然,犹豫、坎坷、恐惧的感情在眼神中交杂,微微翘起的右嘴唇带着一丝戏谑,一丝倔强,一丝怀疑,一丝惊讶,眉头微微皱起。这位天才少女画家,仅仅用一幅自画像,将我探究...
评分 评分 评分命运到底是不可掌控的东西。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倒也并不算坏。因为一切都在确凿可信的脚步声中,走向不曾预料的终点。没有人知道雀跃的音符会在何时戛然而止,是什么力量粉碎了延续的妙趣——唯有记忆永驻。 《夏洛特》是一本所谓的“诗小说”——我倒更倾向于把它当作是...
内容给5星,但书的文字印刷和装订都有点问题,影响阅读体验,有点减分可能是个别现象吧。
评分7分~ 抑郁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吗。。。
评分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卡夫卡
评分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卡夫卡
评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作者的情感略有泛滥,但不失真挚,好似一首绵延的长诗,是对夏洛特•萨洛蒙和她的《人生?如戏?》最好的缅怀。又,特别喜欢该书的装帧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