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一部《缅甸岁月》,把我的思维和目光聚焦到了一百年多前的缅甸——上上世纪末和上世纪初,英属殖民地时期的缅甸。那时候,除了日本,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愚昧、落后、贫困的年代,也是中国正积贫积弱,船不坚炮不利,除了白银和茶叶外什么也输不出的年代,相比于文...
评分关于缅甸这个邻国,我知道得并不多。电影方面只看过吕克贝松那部讲述昂山素季,在豆瓣上永远也找不到的《the lady》。还有一本加拿大漫画家的书《Chroniques birmanes》(也可以翻成缅甸岁月,哈)。看过那篇讲述 Myanmar和 Burma区别文章的朋友,一定看出来,那位加拿大画家选...
评分虽然中文都叫缅甸,但英文叫Burma还是Myanmar,政治含义大为不同。对有些人来说,这个国家叫Myanmar,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她叫Burma,但对所有人来说,她现在是暴力和压迫的代名词。 作者: KIRIT RADIA 来源: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 2007年9月28日 本周,世界各大报纸的...
奥威尔的首部小说,晚《落魄记》一年在纽约出版,其实还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殖民地文学,作者自言是有着悲伤结局的自然主义作品,读起来也很容易联想起福斯特的名作《印度之行》,或者毛姆的许多异域短篇。同时,奥威尔出生于印度,成年后的第一站又是在缅甸从警,所以本书也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作者后期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的摒弃和对大英帝国殖民弊政的反思也能在本书找到很多源头。而小说主人公弗洛里的爱情悲剧以及他自始至终都对脸上那块胎记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的情绪,细细想来都更像是挣扎于身份认同的一种象征,这种挣扎,关乎殖民地身份中一切来自肤色、阶层、地位、宗教、文化等之间的冲突,无法消解。
评分人类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领悟到众生平等呢
评分格格不入是悲剧的同义词
评分人性是荒诞不经的
评分还行。可能因为之前读过另一版,先入为主。好的故事总让人读完之后胸闷头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