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开(1949-),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生于北京。汉族,1969年当建筑工人,80年代末移居国外。1978年,北岛和诗人芒克,创办了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任教于加州戴维斯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以及散文集《失败之书》等。
北岛的随笔集,写于世纪之交。
穿行于纽约、巴黎、布拉格、拉马拉、加沙……游走于各种国际诗歌节,遭遇到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北岛描写了他与世界的相遇,有见闻、有人物、有故事,信笔写来均轻松诙谐,超然跳脱,宛如简笔勾勒的素描;而他对生命与世事的慨叹却如影随形,有时尖锐的疼痛又会不期而至。
我们会在书中认识个性充沛的德国学者顾彬、丹麦批评家博鲁姆、南非作家布莱顿巴赫、比利时诗人杰曼、鹿特丹诗歌节创办人马丁……但我们更会体味他深情怀念故人时的用心与笔力:师傅、家楷、刘伯伯。正是有这些人存于心底,他才能在漂泊中与世界坦诚相见。
散文、随笔、流水帐基本上是一个人思维和文笔的试金石,这样的东西最好下笔也最难写得清秀隽永回味无穷。本来就是闲唠嗑的文体,感情加多了难免矫揉造作,感情放少了就干瘪无趣,能写到让人看了还想再看,故事本身固然重要,字里行间的个人魅力也许才是立文之本。粗鄙如我,文...
评分什么时候知道北岛,这着实不知晓。高一的时候,尚有周周逛书店的习惯,恰好看到《青灯》,又是我赏味的腔调,北岛两字印在上面,猎奇心理跃然纸上。心血来潮读了几天,觉得当时的年纪不适宜,于是搁置。 看了其他的评论,均有拿出北岛其他原作散文作对,我对他的理...
评分二00一年,北岛因为父亲病重,获“恩准”回到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北京的高楼林立给北岛的感觉是“丑陋”。在北京的北岛,感受到的是更深的乡愁。可以看出,故乡对于北岛永远是一个过去式,这辈子他注定了漂泊的命运,像一条船,不愿意靠岸也靠不了岸了。 这本《青灯》主要是记...
评分读北岛的散文集《青灯》,读到最后一篇《他乡的天空》时,才象是在一篇又一篇国际诗歌节漫游后,终于找到了他。 那是在戴维斯小城。1995年,北岛在柏克莱的戴维斯分校教了两年书,后来工作失去了,“家”却没搬。这篇有十六节的随笔,写到小城的历史,写到附近的诗...
评分写冯至先生那篇最感人,笔触收敛,但有力量,写他们分享的秘密,写郑安娜的抱怨,“虽有抱怨,但止于一声叹息”。写刘羽的人生,有沧桑,但不夸饰。随笔要写得有意思,首先作者的人生要不干瘪,写亲朋故旧,不是对别人的人生说三道四,是写一种人生,也是写时代,更是写自己,在别人的人生中可以照出作者的思想。偶有一两处闲笔,难得是写得恰当。
评分回忆人物的文章写的真好。
评分继《城门开》之后读的第二本北岛散文集,笔头从故乡的土地,转到了他乡的天空,写人和人的相遇,写世界各地见闻,涉及历史和文化,更念世事与人情。他的文字称得上干净,不沉冗拖沓,不刻意抒情,还有一点“硬骨”,比如忽然来一句“花白的头发像将熄的火焰不屈不挠”,你就知道是难得的好。
评分回忆人物的文章写的真好。
评分写起故事来简直笔下生辉。需要多少漂泊的心酸做为底料,才能熬制出幽默从容炉火纯青的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