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何处

雪崩何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李陀
出品人:活字文化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55819
丛书系列:视野丛书
图书标签:
  • 李陀
  • 文学
  • 视野丛书
  • 随笔
  • 我想读这本书
  •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批评
  • 悬疑
  • 推理
  • 都市
  • 心理
  • 犯罪
  • 暗流
  • 真相
  • 危机
  • 人性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视野丛书(6册)由北岛发起、主编并作总序推荐,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集体呼应,集合了六位中国当代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至为重要的作家、批评家、艺术家,由他们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精选出足以体现这六位作者数十年来思想精髓的代表作。视野丛书高度浓缩地呈现了当代中国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宝库。视野丛书文字可读性强,面向普通读者,让他们得以循着文化思想的脉络,追踪当代中国的种种问题,获得思考的乐趣。

李陀从80年代至今,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中国当代文艺变迁的深度参与者。本书收入其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不同阶段的评论文章,从中清晰可见一条中国当代文化流变的线索。作为对文化与时代的思考成果的记录,作者的观察与批评具有宽阔的视野和理论的功力,其中有许多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的犀利意见。

作者简介

李陀,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达斡尔族,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目录信息

“视野丛书”总序
写在前边的话
第一部分 在小众菜园上的九个帖子
吴亮致李陀(2005 05 26)
我对文学不抱幻想
李陀致吴亮之一(2005 06 02)
吴亮致李陀之二(2005 06 03)
论私人化写作的公共性及社会性
吴亮致李陀之三(2005 06 04)
我们,期盼,以及迷惘
吴亮致李陀之四(2005 06 06)
压迫、反抗、以及批判
也说压迫、反抗和批判(2006 06 14)
再答吴亮
吴亮致李陀(2005 06 15)
吴亮致李陀(2005 06 15)
李陀致吴亮(2005 06 16)
第二部分 八十年代的五篇文章
意象的激流
阅读的颠覆
——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昔日顽童今何在?
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1985
第三部分 从哪里开始转向
雪崩何处
现代汉语与当代文学
丁玲不简单
——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
——兼谈毛文体
第四部分 一个新视野:大众文化研究
开心果女郎
《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序
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
第五部分 关于九十年代的大分裂
让争论浮出海面
九十年代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第六部分 三篇评论,一篇序言
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
——喜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观后
腐烂的焦虑
——评格非短篇小说《戒指花》
徐冰,现代艺术的叛徒
——评大型装置作品《凤凰》
《波动》序言
——新小资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说起李陀的名字,较为陌生,只读过他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而手头这本《雪崩何处》,倒让人认识了作为文艺评论家的李陀。这部书收入于北岛主编的“视野丛书”,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这几位作者能“穿越时代与个人的秘密通道,以各自的阅历与写作,在不同的坐标上互相辉映...

评分

说起李陀的名字,较为陌生,只读过他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而手头这本《雪崩何处》,倒让人认识了作为文艺评论家的李陀。这部书收入于北岛主编的“视野丛书”,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这几位作者能“穿越时代与个人的秘密通道,以各自的阅历与写作,在不同的坐标上互相辉映...

评分

说起李陀的名字,较为陌生,只读过他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而手头这本《雪崩何处》,倒让人认识了作为文艺评论家的李陀。这部书收入于北岛主编的“视野丛书”,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这几位作者能“穿越时代与个人的秘密通道,以各自的阅历与写作,在不同的坐标上互相辉映...

评分

说起李陀的名字,较为陌生,只读过他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而手头这本《雪崩何处》,倒让人认识了作为文艺评论家的李陀。这部书收入于北岛主编的“视野丛书”,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这几位作者能“穿越时代与个人的秘密通道,以各自的阅历与写作,在不同的坐标上互相辉映...

评分

与文学对话 狄更斯在《双城记》第一章开首便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仿佛就是说的现世。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个一个靠140个字取得话语权的时代,这却是一个不喜欢深刻充满喧嚣与寂寞的时代。文艺作品的批评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而李陀,就...  

用户评价

评分

文論。國內文學讀的少,八十年代更是幾乎沒讀過。配合之前的講座讀的,前九篇可以概括為‘看文化友人間如何禮貌撕逼’。

评分

八十年代很迷人,一大批人涌现出来,学术界、文学界、批评界,李陀就是其中一员。这本书的主要基调也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反思与批判,本身李陀就是文学批评的人,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身就是他们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过,李陀看出了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的问题,因此试图加以解决。但问题在于,出问题的一代人,是否能够自我救赎?或者说,一代人是针对前代问题的,一旦时代改变了,那么他们所赖以为生的文字,就会如昨日黄花。这个问题很有趣,非常值得思考。

评分

李陀文章总有一种发挥未尽突然搁笔的感觉。一边为避免引用理论而变得僵化,另一边又有点信笔由缰变得有点枝蔓杂生,越往后期越浓墨重彩的文化批评视野和对小资的社会成分的思索,指向新作《无名指》。我还没读过。很多认识是很有洞见的,或者说到今天来看是很有感慨的,比如说对八十年代尤其是那场有他参与的中期的寻根文潮的赞美性认识,还有对毛文体的批评,等等。李陀在九十年代提出了一个问题,寻根是不是衰落了?某种意义上看,当然,其本身视野的相对狭隘就决定了它没办法走得太长久;然而他又说,不一定,毕竟韩少功等人才四十多岁,谁知道他们脑子里在想着什么神奇的东西。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俱往矣,即使他们——当年青春勃发的作家、批评家——还在想着什么、做着什么、写着什么,恐怕也没办法达到那个荒芜而蓬勃的年代的影响力了。

评分

“没有一本书的作家”李陀,可算把自己三十年的文章收罗结集。目光极灼,眼界极宏,尺度极大。论丁玲和汪曾祺两篇,好得无与伦比,无出其右。

评分

李陀文章总有一种发挥未尽突然搁笔的感觉。一边为避免引用理论而变得僵化,另一边又有点信笔由缰变得有点枝蔓杂生,越往后期越浓墨重彩的文化批评视野和对小资的社会成分的思索,指向新作《无名指》。我还没读过。很多认识是很有洞见的,或者说到今天来看是很有感慨的,比如说对八十年代尤其是那场有他参与的中期的寻根文潮的赞美性认识,还有对毛文体的批评,等等。李陀在九十年代提出了一个问题,寻根是不是衰落了?某种意义上看,当然,其本身视野的相对狭隘就决定了它没办法走得太长久;然而他又说,不一定,毕竟韩少功等人才四十多岁,谁知道他们脑子里在想着什么神奇的东西。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俱往矣,即使他们——当年青春勃发的作家、批评家——还在想着什么、做着什么、写着什么,恐怕也没办法达到那个荒芜而蓬勃的年代的影响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