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长泰(Chang-tai Hung),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73),旋即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宗教学硕士学位(1975)和历史学博士学位(1981)。美国卡尔敦大学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 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地标:北京的空间政治》(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等多种。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添加词汇表和索引是最大的进步啊。实际上,洪著提到的民俗学者浪漫的“民粹主义”至今仍然是民俗学的“原罪”,也多多少少体现在很多民俗文化研究作品的字里行间。【提到了晏君强】
评分一直想了解“歌谣研究会”的活动与实绩,找不到合适的书,这一本算是阐述得当,且涵盖了卢沟桥事变之前的民间文学运动。民俗学结合思想史,是很有看头的。衍伸慨叹一下,现代知识分子自身的“负疚感”,似是他们的原罪,二三十年代的“到民间去”是一趋向,且导致其四〇年代大批倒向延安一边,以为自此可赎罪得到“乐土”,谁知陷入另一深渊。之后的思想改造,他们诚心诚意以为自己真的有罪有毒,要在碱水里药水里炼三遍,宁不叹息?(译者用力甚勤,不过仍有少许讹误,有些不知是否英文原著即如此,有些是译者注释出错。)
评分教材
评分以前只把这本书当资料来查,如今有了新译本,从头到尾重读一遍。就爬梳史料的广度和思想史论述的深度而言,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没有能够超过这本书的。译笔也极好。
评分从钟敬文先生的序中可以看出30年前这本书给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意义。然而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本书叙述平略,章节按照门类规矩排列,对民间文学运动参与者叙多论少,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不乏高见,但整体较为简单和表面,前后勾连总是点到为止,读完不过瘾。总体而言本书较明显地体现了洪长泰学术起步时期的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