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X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主要从事知识社会学与海外中国学研究。
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发达社会大断裂的出现?这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宿命?它们又是如何走出大断裂的?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尽管造成了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不同程度的消解,但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仍然是形成各种形式社会联结和社会资本的基石。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成了社会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更大,但等级制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山相信,即使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社会秩序始终都会在既有等级制又有自发性的源泉中产生。大断裂不可避免,但社会规范的重建也始终可期。他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断裂乱象逐渐消退、社会资本重新积累的若干证据,对此结论进行了说明。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其实一直觉得中国的社会离着西方的社会差不多有20年的差距,从这本书来看,其实作者的英文版的这本书是在99年还是01年写出的,在这里提出了社会秩序的4个危害之处,但是15年中文版的这本书才活得翻译和出版,但是书中的几点似乎都能和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十分相近,我想这可能是有一些社会秩序的建立的通病,还有真得有一些时间跨度的存在。不过15年的福山的思路其实已经转移到和老师亨廷顿呼应的3个支柱的国家治理上了,和同时期的福山的观点来看,这本书应该和其他的书一起读。当然提起福山,还是不能不说历史的终结,把这几本书通读之后就会发现福山其实一直在变,但是有些坚持也一直未改。
评分“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
评分“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
评分为啥评分这么低
评分为啥评分这么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