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彆史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全球史 曆史 東亞史 東亞 海外中國研究 日本 曆史學 朝鮮半島
發表於2025-01-09
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彆史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研究參考
評分研究參考
評分相對比較水的一本,太多的論文比較宏觀,英文論文的譯文也令人抓狂,最後兩篇看起來像是在湊數。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葛先生的開篇,書名中的“國彆史”恐怕更多地落腳於此。Federico Marcon探討的“觀念的世界史”給人以啓迪(但譯文不好說的也是這篇),不知道作者是否是德國人,但字裏行間都透露齣德國概念史做法的影子。Tineke D'Haeseleer的一篇也很值得一讀,通過對唐朝東北邊疆曆史書寫的考察,作者認為:1唐代將靺鞨與遠古的肅慎直接聯係,更多的是為瞭說明朝廷對東北邊疆的領有,2唐代的曆史編纂沒有令當時的士大夫對鄰國有更多的瞭解。我爸喊我吃飯瞭我先寫到這。
評分馬場紀壽文最好。大木康以前的這幾篇,都像是演講稿或會議專稿,角度不錯,但多口號。葛、艾爾曼、羽田三文皆從自身角度齣發來思考全球史撰寫等問題,彼此沒有碰撞,各說各話。葛文最耐看。第三部分的五篇專題論文,增長見聞,角度也好,但指嚮太過明顯單一,邏輯不夠嚴密,論說不夠完整,感覺還可以更好。最後一篇,東大的文章,感覺東大有負擔日本為己任的氣魄,不是口號,而是深入探討明治以來的教育國際化以及日本在國際的影響問題。現在國內也不斷在論說、宣傳此類事情,但多流於口號、指標,少真心實意,時間一長,有些疲纍無感。這樣看這篇文章,重新認識日本東大,竟然有些吃驚,不禁感嘆其抱負之大,心思之誠,讓人難免反思。p.s.看唐朝風俗、荷蘭戲劇二文,雖然視角新穎,但是感覺外人研究中國史,很多文化、風俗意識不到,終究隔著一層。
評分三方學者,感覺日方整體水準最差。米國有好(玩)視角,復旦有老葛目光如炬(看他的文章和之前的全球史評論互看,幾乎就是為那個預備的),還有王鑫磊感覺也不錯
序:
這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從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有關全球史、區域史和國彆史問題的三次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編。原本,三次會議中,一共發錶瞭四十五篇論文,但在編選論文集的時候,經與日文版編選者羽田正(Haneda Masashi)教授、英文版編選者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教授商量,大傢一緻同意,論文集為瞭凸顯明確主題,有必要進行遴選,因此,收錄在本書裏隻有中國、美國和日本學者各五篇論文。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沒有按照學者國彆來編排,而是按照內容來分類,因此,在“全球史/世界史”這個大主題下,勉強給這十五篇論文分瞭五個彼此相關的專題,一是“總論: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彆史之關係”(葛兆光、艾爾曼、羽田正三篇),二是“作為區域:何為東亞與中國”(董少新、王振忠兩篇),三是“在全球史與區域史視野中:觀念、哲學與文學”(Federico Marcon、中島隆博、大木康三篇),四是“交錯與關聯:東亞諸國的曆史研究”(馬場紀壽、Tineke D`Haeseleer、王鑫磊、古柏[Paize Keulemans]、Sheldon Garon五篇),五是“全球史研究與大學國際化:現狀與思考”(顧雲深、佐藤仁兩篇)。我們希望這個論文集,能夠多少呈現三校學者對於全球史/世界史、區域史和國彆史的一些思考,也能夠呈現中國、美國和日本學者對於全球史/世界史這門學問,雖然有不同視角但還抱共同願望的現狀。
盡管我們三個研究院係的研究領域,基本上都包括曆史特彆是亞洲史,但是,由於閤作的三個大學,分屬於三個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國傢,參加的學者專業興趣和研究領域也不盡相同,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彼此都感興趣的共同話題,讓討論既有聚焦點,又有討論的空間,就成瞭一個頗費心思的問題。還好,當時的策劃者之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羽田正教授正在研究“新的世界史”,另外一位策劃者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的艾爾曼教授,又很贊成全球史的研究,他本人也參加過Worlds Together Worlds Apart這部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全球史教材的撰寫,我本人則對這種席捲世界的全球史研究和撰寫,始終有著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們都很高興地選擇瞭“全球史/世界史”的話題,作為我們連續三年閤作會議的主題。
關於“全球史/世界史”的意義,有一種說法非常有力量,這就是:在全球化越來越不可阻擋的現在,每一個人都應當作好成為“世界公民”的準備,要當一個閤格的“世界公民”,就應當對全球的曆史,特彆是全球彼此聯係的曆史,有一個起碼的瞭解。這就好像在中國曾經流行的一個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當然這裏要把關於未來的“夢想”,改成關於過去的“曆史”。羽田正教授的著作《新しいの世界史へ》(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副標就是“為瞭地球市民(與世界公民一個意思)的構想”,他在《本書的主張》一節中說,每個人都有很多認同,比如,他(她)是某個傢族成員,是某個縣市、某個公司或某個學校的成員,是某個國傢的國民,但是,如今他(她)一定要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地球這個共同體的一員,為瞭提高地球市民的歸屬意識,關於地球社會的曆史就是非常必要的”(第201頁)。而艾爾曼教授參加編著的Worlds Together Worlds Apart(New York,Norton & Company,2008)第二版的Preface裏麵也說:世界史應當是全球史(world history is global history),應當涉及各個偉大文明而不隻是一個文明,全球史教材就應當讓學生對這一點加以關注,並且建立自覺的跨文化比較(cross - cultural comparisons)的意識(第31頁)。為什麼?因為要讓現在的大學生們在曆史學習中,逐漸跨越宗教、政治、文化的邊界,讓世界成為一個世界。
這種理由,恐怕沒有誰會反對。我自己雖然強調在全球史/世界史的潮流中,由於當下國傢政治的強大製約和始終存在,“國彆史”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贊成“全球史/世界史”的研究和撰寫。很多人都說,理想的全球史/世界史,應當既像“滿天星鬥”,又像“撞擊颱球”,既涵蓋各個角落,又呈現彼此相關。但問題是,我們怎樣纔能寫齣一部這樣的全球史?它不隻是“滿天星鬥”,把各國國彆史簡單相加,而且還是“撞擊颱球”,通過遷徙、貿易、戰爭、傳播,把知識、信仰、生活、政治等等串聯起來,使得這個曆史像一個畫麵宏大的電影,而不是單張呈現的照片。被譽為開創性的全球史著作,即戴濛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其實,也隻能選取幾個明顯流動的“點”,來串聯那個蔓延的“麵”。因此,在第一次東京大學召開的討論會上,我就說,我贊成全球史/世界史的寫作,擔心的隻是處理全球史的時候會麵臨三個睏難:一是全球史是否有很好的章節編排和貫穿脈絡,使它可以真正有效地“涵蓋”足夠重大的全球性曆史事件;二是全球史真的能夠做到“全知全能”和“不偏不倚”嗎?以什麼價值標準來選擇應當書寫的事件、人物和現象?三是全球史需要區域史和國彆史的支持嗎?他如何與區域史、國彆史相聯係與相區彆?
這些睏難是繞不過去的。其中特彆是,“全球史”涉及的人物、事件、現象過於復雜,任何曆史學傢都無法全麵把握。這不僅僅是一個“能力”,即兼顧各種復雜曆史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眼光”,即站在什麼立場觀看曆史變化的問題。美國近代世界史傢L.S.Stavrianos曾經提齣,世界史要以曆史事件的“世界性”為取捨標準,即有全球影響的(movements of world wide influence),纔可以寫入曆史。這當然很理想,可是,每個曆史撰寫者對同一個世界的曆史現象,都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意義尺度,那麼,什麼纔是重要的“世界性的事件”呢?2010年,哈佛大學教授Dani Rodrik評論那本《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書時說,如果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主宰力量,那麼,“鄭和下西洋”可能會取代達伽馬和哥倫布,在有關世界的曆史著作中占據重要篇章,可是,歐洲的、美國的、日本的曆史學傢,對這種曆史論述能夠接受嗎?
當然,這絕不是取消“全球史/世界史”的理由,相反,問題和睏難恰恰提供瞭三個學校的學者彼此討論的起點和基礎。因此,從第一屆在東京大學召開的“世界史/全球史語境中的區域史:文化史的專題研究”,到第二屆在復旦大學召開的“世界史/全球史視野中的東亞”,到第三屆在普林斯頓大學召開的“復數的世界:從中國、日本和美國不同角度看全球史”。在這些步步遞進的標題上,各位讀者也許能夠看到,我們正在努力思索區域史、國彆史以及世界史/全球史之間復雜的關係,既承認各個國傢曆史學傢觀察世界的差異,又努力尋找彼此相容的共識,而且還希望從理論、方法到形式上,探索一個可能的理想型全球史/世界史。
(葛兆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彆史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