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序言
第一部分 取勢篇
第一章 社群時代的商業邏輯 ∥ 2
第一節 社群時代的商業邏輯與底層代碼 ∥ 2
第二節 移動互聯網改變整個商業版圖 ∥ 5
第三節 社群經濟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引擎 ∥ 10
第二章 下一個風口:社群經濟 ∥ 16
第一節 移動互聯網助力“圈子經濟”升級為“社群經濟” ∥ 16
第二節 社群纔是“互聯網+”最大的風口 ∥ 20
第三節 社群化--“互聯網+”時代的四大社群趨勢 ∥ 26
第三章 社群是“互聯網+”落地最有效的途徑 ∥ 29
第一節 為什麼不得不做社群? ∥ 29
第二節 羅輯思維能成為中國社群模式的成功案例嗎? ∥ 40
第二部分 明道篇
第四章 社群起源與啓示錄 ∥ 46
第一節 社群的起源、定義和分類 ∥ 46
第二節 “社群”和“集體” ∥ 56
第三節 從“+互聯網”到“社群+” ∥ 61
第四節 自然界群體智慧對社群構建的啓示 ∥ 71
第五章 “互聯網+社群”方法論:九陽神功 ∥ 83
第一節 社群構建的七大核心要素 ∥ 83
第二節 社群運營的八大核心問題 ∥ 99
案例:三個爸爸社群運營實錄 ∥ 111
第三節 社群運營的四大認知誤區 ∥ 122
第四節 “互聯網+社群”方法論的九大密碼 ∥ 128
第三部分 踐行篇
第六章 社群+,無處不在! ∥ 148
第一節 社群+眾籌/眾包/眾創 ∥ 148
第二節 社群+眾籌:社群釋放供給端 ∥ 149
案例:一個韆萬級眾籌是如何誕生的? ∥ 151
第三節 社群+眾包 ∥ 155
第四節 社群+眾創 ∥ 156
案例:小菊咖啡--散落天涯華為人的集閤令! ∥ 159
第七章 “社群+”商業生態 ∥ 162
第一節 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迭變 ∥ 162
第二節 未來商業兩大重要形態:生態嚮左,社群嚮右 ∥ 164
第三節 社群重構商業生態 ∥ 167
第四節 “社群+”生態將大行其道 ∥ 168
第五節 社群重新定義新經濟 ∥ 169
第六節 社群生態背後的商業邏輯 ∥ 171
第七節 社群生態的五大要素 ∥ 172
第八章 “社群+”共享經濟 ∥ 174
第一節 共享經濟:從Uber、Airbnb說起 ∥ 174
第二節 共享經濟的本質 ∥ 175
第三節 需求方:從以買為主到以租為主 ∥ 178
第四節 “自由人”的自由聯閤:共享經濟的意義深遠 ∥ 179
第五節 共享經濟的商業價值 ∥ 180
第六節 共享經濟的優勢 ∥ 181
第七節 “社群+”共享模式 ∥ 183
第九章 社群+電商 ∥ 189
第一節 商業的變遷軌跡 ∥ 189
第二節 傳統電商的窮途末路 ∥ 191
第三節 “社群+電商”的崛起 ∥ 194
案例:社群+電商:一個估值3億元的社群是怎麼玩的? ∥ 196
案例:淘 寶店主的逆襲 ∥ 197
第四節 社群是構建品牌社區的基礎設施 ∥ 200
第十章 社群+營銷 ∥ 202
第一節 社群是口碑營銷的升級 ∥ 203
第二節 為什麼要做社群+營銷? ∥ 206
第三節 “互聯網+”社群營銷怎麼做? ∥ 207
案例:中糧腰果試水社群營銷 ∥ 208
案例:九陽麵條機的粉絲營銷 ∥ 217
第十一章 社群+自組織 ∥ 221
第一節 陳春花對話張瑞敏探索“互聯網+”時代的組織管理 ∥ 221
第二節 90後對現代組織管理的挑戰 ∥ 222
第三節 “互聯網+”時代的管理:自組織 ∥ 224
第四節 不是粉絲社群,是自組織社群 ∥ 225
案例:公司型自組織:韓都衣捨的小組製 ∥ 226
案例:網絡自組織--魔豆媽媽的10年接力賽 ∥ 236
案例:用戶型自組織--瘋蜜社群如何讓2000個美少婦瘋狂? ∥ 237
後記 社群,與未來同行! ∥ 240
序言
序 言下一個風口,“社群+”原力覺醒《星球大戰》第7部號稱是擁有全球粉絲最多的電影。繼第6部《絕地迴歸》(1983年上映)故事綫索中斷30餘年後,第7部《原力覺醒》在全球影院震撼上映,如一場颶風席捲而來。據此,你可以發現世界真的是平的,概念詮釋現實的力量如此強大,來自不同時空的能量元素可以在瞬間聚閤成體,然後引爆。
“原力”,作為貫穿《星球大戰》係列的核心理念,創造者們這樣詮釋它:一種超自然而又無處不在的神秘力量,是所有生物創造的一種能量場,包圍並滲透著我們,有著凝聚整個星係的能量。原力是生物、物質的能量本源,掌握瞭原力,幾乎可以無所不能,因此,對原力的爭奪,是《星球大戰》中一條極為重要的主綫。
“原力與你同在!”這是《星球大戰》係列中絕地武士的一句口頭禪。當你與萬物閤一的時候,原力就齣現瞭。每個人都有原力,原力不在外麵,在每個人的心裏麵。原力覺醒是拿迴自己的力量,發現自己的力量!我們就是原力的化身,可以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世界!
在研究社群三年後,筆者纔深深地感受到社群的魅與惑。當第一次看到上麵的文字時,筆者驚呆瞭。如果隻允許用一個詞來替換“原力”,那麼再也找不到比“社群”更閤適的詞瞭。
2016年1月4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錶“原力覺醒再齣發--緻全體聯想人的信”,詳細闡述瞭聯想對互聯網、用戶、品質等問題的看法,並號召聯想人原力覺醒,在2016年滿血前行。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科技産業的新老勢力不斷激烈交鋒,其慘烈程度與《星球大戰》電影中的星戰場麵無異。楊元慶在多個場閤都講述過聯想對移動互聯網從無視到重視,從排斥到擁抱的心態轉變,而在2016年的公開信中,他甚至指齣“互聯網是第一生産力”。
在公開信中,楊元慶描述瞭互聯網重構世界的現實挑戰:“互聯網正在給傳統的企業運營方式帶來巨大變革。它正在瓦解傳統的組織形式,讓企業管理更輕盈、更扁平、更高效;它要求企業的核心資源聚焦在産品的極 緻設計與品質體驗上,贏得用戶的口碑纔是關鍵;它讓綫上銷售成為傳統綫下渠道的強力補充,形成綫上與綫下雙營銷渠道並舉;它無限縮小瞭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讓企業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和員工都能與用戶直接互動,實時掌握用戶的反饋……這些撲麵而來的變化早已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楊元慶指齣,要從以産品運營為中心,嚮以用戶為中心轉變,聯想需要進一步係統化地構建與用戶溝通的機製,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颱,建立用戶溝通的長期陣地。
楊元慶甚至號召聯想員工建立用戶粉絲文化,與粉絲做朋友,通過粉絲俱樂部、在綫論壇、定期的粉絲活動等與他們保持緊密的溝通,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聯想的傳播大使,並通過自己的媒介平颱去傳播聯想的産品。在用戶服務方麵,聯想要進一步打造服務領域的O2O模式,以全新的方式服務於用戶。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風起雲湧,誠如互聯網之父蒂姆先生所說,互聯網給人們提供瞭“交流、共事、共享信息的環境”。互聯網通過改變人與人的聯係和連接的方式,深刻地改變瞭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整個世界。“互聯網+”就像一股蒼勁有力的颶風,重構著經濟版圖,讓順勢而為者“扶搖直上”,也讓漠然無視者抱憾齣局。新入行者不期而至、不按套路“齣牌”,打破瞭固有的競爭格局,模糊瞭傳統的産業邊界。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導師段永朝認為:“當信息突破瞭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它所攜帶的信息能量就能夠具有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識,煥發情感,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
長久以來,在研究互聯網之餘,筆者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追尋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上。什麼纔可以衡量生命?什麼纔能夠錶明生命的意義?什麼纔能夠真正具有生命力?《超體》影片給的答案是:唯 一可以衡量生命的是時間;生命唯 一的意義就是將所學的知識傳遞下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知識。
呂剋·貝鬆在《超體》中用約兩個小時的時間去探討“時間與生命”這個宏大的命題。教授說:細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瞭獲得更多的時間。在適宜的環境下,細胞選擇繁衍,成為大量個體的集閤;在惡劣的環境下,細胞選擇永生,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是否就是生命最終的意義呢?筆者還無法詮釋。
在該影片最後,教授說:“生命的原始狀態就是不斷分裂和延續那些積纍下來的知識,因為時間是一個坐標,為瞭超越時間的限製,唯有通過知識的延續達到目的。”當我第二次讀到這段話時,想到瞭雷軍的故事--經由一本書的知識而引發的傳奇。1987年,年僅18歲的雷軍在圖書館偶然讀到《矽榖之火》,書裏講述瞭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剋等一群蘋果創始人改變世界的故事,於是這本書成瞭他夢想的源泉,自此,雷軍確立瞭一個夢想:日後要做一傢世界一流的公司。於是,就有瞭今天的小米。
“人是萬物的尺度。”古希臘的聖哲曾如是說。從度量到力學,從符號到文字,人類作為這承載萬物的地球上的唯 一一類高級智慧生物,確實在不停地為世間萬物賦予意義,用自己的一套價值尺度來衡量萬物對於自己的利弊。但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刻著另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意味著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作為有限的人而言,不得不思考從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便縈繞在心頭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
《超體》中教授的颱詞使我熱淚盈眶:“生命起源於第一個細胞被一分為二,人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習,擁有這些知識,並傳遞下去,如同所有的細胞都在時間中旅行。”因此,我們的這一生有什麼意義,能做些什麼呢?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這大概是貫穿生命始終的疑問。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或是財富,或是愛,或是成功,不過這些都是前人或是身邊的環境影響導緻的,究竟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不得而知。馬剋思主義研究專傢阿格妮絲·赫勒認為幸福的條件之一就是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聯係。同樣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之一的尼古拉斯·剋裏斯塔基斯也認為:“人們為瞭真正認清自己,必須弄清我們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以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一旦失去瞭連接,我們將一無所有。因為我們鑲嵌在巨大的社會網絡上,我們的相互連接關係不僅僅是生命中與生俱來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永恒的力量。”
世界上沒有完全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歸屬於不同的社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將社群看成一種共同體,如興趣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或信任共同體等,它可能會有物質消費,但首先是一種精神消費。人們在社群中找到自己認可的商品,也找到知識、友誼和歸屬感。順勢而推,互聯網的盡頭是物聯網,物聯網的盡頭是人聯網,人聯網的盡頭是心聯網。被馬化騰譽為互聯網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傢剋萊·捨基也有同樣的觀點:“我們在曆史上高估瞭計算機聯網的價值,而低估瞭社會聯網的價值,因此我們在解決技術問題上花瞭過多的時間,而在解決使用軟件的人群的社會問題上沒有用很多時間。”
《超體》結尾響起露西的畫外音:“生命是在10億年前賦予給我們,現在你知道能用它來做什麼。”生命的力量和美妙是透過我們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去感知的。隻要我們在行動,生命就在煥發魅力;隻要我們傳承人類的知識,生命就在不斷延續;隻要我們讓每個時間充滿價值,生命就擁有瞭意義。因此,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對於未來的選擇,無論是選擇繁衍還是選擇獨立個體生存,每一個選擇都是已發生的未來。
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而存在隻有通過時間纔能證明。電影《雲圖》裏有句經典颱詞:我們的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我們和其他人緊緊相連。當我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想到蘇格拉底穿越時空的智慧之音:“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劍橋大學的校訓。
1994年,海爾創業10周年之際,張瑞敏曾寫過一篇文章“海爾是海”。今天,張瑞敏說,海爾是一朵雲,海再大,仍有邊際。雲再小,可接萬端。於是在今天海爾的雲創平颱上,孕育和孵化瞭一百多個創客小微,其中既有海爾的在冊員工離開企業後進行的創業,也不乏社會上的創業者來海爾平颱在綫創業。雲與海的不同在哪裏?我想張瑞敏先生一定是領悟到瞭社群的本質與趨勢,纔有如此強烈的感知。張先生認為,企業的發展要經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傳統時代,客戶即一切,誰有大客戶誰就有品牌。大傢追求質量好,功能強,廣告強勢,鋪到全世界。第二個階段是流量時代,誰流量大誰就是品牌,同樣要靠營銷與渠道。現在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即用戶資源時代。用戶資源和流量不一樣,用戶資源其實就是社群。如果以産品為中心,在産品周圍聚起一個個用戶圈,不僅可以使産品不斷迭代,還可以創造新的價值。
互聯網預言傢凱文·凱利說:“有時候,我們察覺不到‘形成’的方嚮,是因為我們並不認同這個方嚮。”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戰略性機遇再一次平等地降臨於每一傢企業、每一個人。馬雲說:“阿裏未來要做社區,社區做的是共享,所以阿裏要打造更加廣泛的社區。”
互聯網在重塑一個新世界,但可能也如《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所言,“技術進步僅僅給我們提供瞭走嚮倒退的更高效的手段。”究竟是我們改變瞭世界,還是世界改變瞭我和你?在移動互聯網的幫助下,如果知識真的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睏惑。然而,現實是我們不斷發現更大的未知領域。因此,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瞭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凱文·凱利認為在人有限的一生中,沒有誰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而唯 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以指導我們如何選擇。因此,“學者非必為商,而商者必為學。”做學問的人不一定要從事商業,但是生意做得好的人一定要研究學問,而且是一輩子都在研究。
一位偉人曾說過,理解一件事很難,可一旦理解瞭,行動起來就不難瞭。當然我們要瞭解錘子,不是盯著它看,而是拿起來用。查理·瓊斯曾經說過:“除非你改變瞭交往的人和閱讀的書,否則,五年之後的你和現在完全一樣。”也許我與世界隻差一個你,你與未來隻差一本書。
當米開朗基羅用4年的時間雕刻齣傳世之作《大衛》時,人們紛紛大加贊譽,米開朗基羅淡淡地說:“大衛被禁錮在大理石中,我隻是把他釋放瞭齣來;雕像本來就在石頭裏,我的工作是把多餘的部分去掉。”這一刹那,我纔明白,社群本來就存在,我隻是把它喚醒而已。
最後藉蘇格拉底的話來錶達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並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産生的産婆。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的越多,纔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我知我無知。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最後,在這裏最需要感謝的是那些素未謀麵的讀者朋友們,正是因為你們的熱忱期待,纔讓我有瞭持續創作的激情與動力,同樣也因為你們不離不棄,纔讓我有瞭苛求極 緻的決心與毅力。
本著對互聯網精神“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一貫奉行,筆者一如既往、義無反顧地在此鄭重聲明,任何人有權以你喜歡的方式肆無忌憚、原封不動地引用或轉載本書任何內容而無須注明齣處,也無須顧忌侵權被訴。筆者唯 一的願望如《超體》中諾曼教授所說:“生命隻有一個目的,分享及傳遞所學的東西。”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