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弗朗德兰(Philippe Flandrin),法国作家。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师从安德烈•马尔罗,致力于研究中亚历史和艺术。曾担任法国《十字架报》、《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著有《生死塞加拉——与让-菲利普•劳尔的对话》(1992)、《偷盗者博物馆》(1996)、《金字塔纪事》(2000)、《阿富汗——撒旦的珍宝》(2002)、《洗劫伊拉克》(2004)、《亚历山大大帝传》(2005),小说《艾妮格玛》(2006)、《罗克珊娜》(2008),电影剧本《毕加索》、《吴哥》、《埃及》等。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最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骑士般的好斗性格”,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早几个月前看到新书推介《伯希和传》,慕名已久。读完之后,落差挺大。正好看到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推送文章《历史学家为什么放弃了人物传记》,历史学者似乎不那么重视传记的写作——很大程度由于难度不小,也不能不说当今的学术评价机制并没有把传记视为研究成果。邓先生...
评分在上世纪初,伯希和(PaulPel-liot)是少数几个能流利说汉语的海外汉学家之一。要知道即使在汉学根基深厚的日本,连被陈寅恪盛赞为“东国儒英谁地主,藤田狩野内藤虎”的京大教授内藤湖南,虽然能写一手地道的律诗和古文,奈何来中国拜会朋友时,还是只能“笔谈”:各自拿出纸...
评分在上世纪初,伯希和(PaulPel-liot)是少数几个能流利说汉语的海外汉学家之一。要知道即使在汉学根基深厚的日本,连被陈寅恪盛赞为“东国儒英谁地主,藤田狩野内藤虎”的京大教授内藤湖南,虽然能写一手地道的律诗和古文,奈何来中国拜会朋友时,还是只能“笔谈”:各自拿出纸...
评分早几个月前看到新书推介《伯希和传》,慕名已久。读完之后,落差挺大。正好看到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推送文章《历史学家为什么放弃了人物传记》,历史学者似乎不那么重视传记的写作——很大程度由于难度不小,也不能不说当今的学术评价机制并没有把传记视为研究成果。邓先生...
评分早几个月前看到新书推介《伯希和传》,慕名已久。读完之后,落差挺大。正好看到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推送文章《历史学家为什么放弃了人物传记》,历史学者似乎不那么重视传记的写作——很大程度由于难度不小,也不能不说当今的学术评价机制并没有把传记视为研究成果。邓先生...
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个考订碑帖的学者,没想到看到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冒险家,不大满意。
评分不从传主汉学学术角度仅了解生平经历,本书还是很精彩的,关键是伯希和的传奇经历就是精彩的乐章!
评分也许伯希和本人会喜欢这部传记小说般的文字。虽然作者无法正面描写伯希和的学术生涯和成就,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失望所在。但恰是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多少能看出伯希和的学术兴趣是如何培养成的。而他年少时的耶稣会学校经历应该对他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帮助。
评分伯希和的一生用20万字来写,本就恨少,何况差不多1/3的篇幅用在了描述背景和竞争对手的活动(历史背景这块还不少错谬),关于伯希和的内容,写的最细致的部分居然是他回法国后和法让耐的恩怨,从注释看,原作者引用书目似乎很有限,总之作为传记实在是粗陋了点。另,编辑连目录里的页码都标错了,读久见
评分不从传主汉学学术角度仅了解生平经历,本书还是很精彩的,关键是伯希和的传奇经历就是精彩的乐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