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治·夏勒博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之一,他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乔治·夏勒博士受邀来到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
译者 黄悦,曾任美国《国家地理》及BBC专题片的翻译及校审。
全书以夏勒博士踏遍第三极——青藏高原追踪藏羚羊为主线,穿插他在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蒙古和巴西等国考察的十三个故事。夏勒博士将深奥的科学研究与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结合起来,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的传奇。
《第三极的馈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开放式的全景图,说明为保护第三极的荒野及其野生动物居民,人们进行了多么卓绝的斗争。从未有任何一本书能令人更关心那片荒野,并更认真地思索我们每一个人该做些什么。
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第一次看到藏羚羊,就被它们的美迷住了。那是1985年10月一个寒冷的日子,这群生灵奔跑在青藏高原,轻盈灵巧。从侧面看,它们犹如传说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分外纤长。 当时,一场针对它们的屠杀正在发生。藏羚羊拥有世界上最细最软的绒毛,帮助它们抵...
评分 评分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第一次看到藏羚羊,就被它们的美迷住了。那是1985年10月一个寒冷的日子,这群生灵奔跑在青藏高原,轻盈灵巧。从侧面看,它们犹如传说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分外纤长。 当时,一场针对它们的屠杀正在发生。藏羚羊拥有世界上最细最软的绒毛,帮助它们抵...
评分乔治.夏勒:严肃的科学家和忧郁的诗人 作者:佚名 去年下半年,我在出去旅游时碰到几位美国游客,为了锻炼自己蹩脚的英语,便跟他们东拉西扯地闲聊起来。闲话中,偶然提到乔治•夏勒博士,我说:他在做研究的时候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可当他提笔写作时,却成了一位忧郁的诗...
乔治.夏勒博士是最后的不谈高头讲章,而是专注于野外调查的博物学家之一。”八零后“的夏勒博士至今每年仍有大半时间在荒野之上,在人迹罕至的自然之间。与动物在一起时,他才感到格外自在:”简而言之,我喜欢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漫游,或静静地坐着,看某种动物沉浸在它的世界里,与我的世界截然不同。夏勒博士一直谦逊地认为,自己感受到的那些与天地同参的寂静、平和的时刻,正是大自然对艰辛的野外科考工作的丰厚回馈,是来自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心灵的馈赠”。
评分翻译精当,准确。真挚而感人。 几十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生涯,夏勒看惯了各种原因的偷猎。但是书里面很少有那样的悲观无力感。惨痛放在心里,呈现给读者是自然的壮美和人类应该追求的那份和谐共处。 读这样的书配上奥维地图,实在可以下酒。2017年度好书,名不虚传。 环境管理其根本在于人的管理,动物、自然和当地人的和谐发展。保护区的成功在于长期坚持。
评分书中最优美、最打动我的一段是夏勒博士的独白:“空旷无垠的青藏高原,没有人工雕琢的野性大地,湖泊有如融化的绿松石,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迷恋这个地方,让我一次又一次回到这里,做了几十年的野外研究?我依然说不出确切的答案。那里的山峰没入云中,那里有歌唱的风和纯净炫目的光。我一 直行走在山间的云上,边走边做着我的梦。这与博物学研究并无多少关系。也许,我只是觉得那个与外界隔绝、弥漫着沉静气息的世界很美。”——《第八章 野性难驯的博物学家》
评分野外工作是多么令人向往,然而伤心失望无力也是常态,要有怎样的大爱和韧性才能一直坚持下来,向坚持推动环保工作的每一位科学家致敬。
评分在夏勒的笔下,可以处处感觉到他目之所及的丰富、细致和深深的爱意,不论是藏羚羊还是鼠兔,或是雪豹,都是他深爱的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并没有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