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任韶堂,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双料教授,199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02年获得美国跨领域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所著《语音与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和语音识别导论》是国外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的主要教材。
也是看了陈晓卿的推荐期待太高。但是看到后面觉得很难看进去 。唯一get到的点也就是没有文化的孤岛 以及菜命的长短和价格的关系。很多内容都想跳过 写得太琐碎了 失去了趣味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这是本娱乐性大于科普性的读物。 书中以食物为起源,介绍了与食物相关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习惯。比如,第一章,作者通过餐厅中的菜单,得出结论,菜品描述中单词的平均长度每增加1各字母,这道菜的价格就会上升18美分!这就意味着如果餐厅使用比平均长度多3各字母的单词,...
评分 评分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介绍的是餐桌文化,一些食物的发源和演化,同时也是文化驱动的内动力所在。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亚洲的新奇食物,很能满足欧洲人的味蕾,从而使得欧洲人在那一时期积极地谋求在亚洲的贸易,甚至不惜以战争作为代价,强行撬开亚洲的通商大门。不得不说这个...
评分语言演化是由交流带来的,而交流由移民、贸易和殖民带来。从语言甚至可以推断明朝的闭关政策对于福建并没有多大作用。。。作者的论文:Linguistic Markers of Status in Food Culture: Bourdieu's Distinction in a Menu Corpus.
评分200页的薄书,关于欧式食物的起源,交流,词源以及菜单和食品的广告营销潜规则,很多有意思的关于吃我们所不知道的却潜意识行为的解释~~
评分看介绍感觉很有意思,翻完感觉一般有意思吧。
评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食物的名称来源以及品牌广告的文字技巧和心机,立意蛮新颖的,我喜欢语言学,也喜欢食物,只看简介就直接下单了,虽然有看得不爽的地方,不过并没有让我太失望,在学术著作里算是很好读的了,作者也特别有梗,尤其是在薯片甜品和前元音听起来细小,后元音听起来巨大,这几章最有意思,看得我笑得停不下来。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历史太多语言学的内容太少,感觉有几章可以直接改命叫《食物历史学》,翻译太差,几处根本不符合汉语习惯,尤其是马卡龙和火鸡这两部分差点看得把书撕了。总的来说,瑕瑜互见吧,还是给四星了。
评分书本身应该是五星无疑,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无奈又遇到无知识无素质无探索精神的翻译,聚一例,书中火鸡那篇写印度的香料经由东地中海进入欧洲,这方面的贸易被奥斯曼人与越南人控制,我就日你个越南人,99%作者写的是威尼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