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其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其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吕万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曾任天津市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咨询委员(1989年)等。出版作品有《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明治维新与中国》一书(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等。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在我看来,尽管本尼迪克特同学多次有意识地对照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但是她写到的那些日本特征还是有好多应该算在中国头上。比如重视等级秩序的传统,情义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重视一些非功利的个人修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等等。 真正属于日本独特性的,应...
评分中日文明在外表上看来极为相似,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和文字律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佛教信仰和儒家礼仪。但当两个文明逐步向现代过渡之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日本很快就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令人诧异的变革,而中国却在守旧与进步之间步履蹒跚。两者的表现与各自的现代化起点...
评分读书的时候就被无数人推荐的书。以前不屑于了解,后来想明白了,讨厌一样东西也应该弄明白原因,不然就是糊弄自己。 一边读一边想起了《聪明的一休》,本尼迪克描写的幕府时代与一休中的描写没什么差别嘛。 还记得桔梗店老板的卑躬屈膝样子吗?那时候商人是比较富裕的,但商人...
评分 评分按:不知大家手中的《菊与刀》有无这篇文章在附录,川岛武宜的评论是我手头能见到的相关文章中最具学术性和批判性的。本文在高度肯定本尼迪克特的学识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光从细节问题上指出了若干问题,还指出了本书的一些方法局限,比如历史视角的缺失、将日...
19.5.21 阅读完成
评分比较贴切,虽然有不少例证,但还是缺少样本。作者本人没有到日本的真实经历,所以缺乏对日本当时本土民众的调查,当然也就少了一些实况。不过也是很了不起,尤其对日本 恩 义理 儿童教育这几块的内容。值得一读。
评分对恩的阐释很深刻。“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恩是需要偿还的且需正视,所以接受陌生人的简单帮助,相比于他给予的帮助,要还给他的恩是个更巨大的麻烦。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觉,以前最希望的状态就是我不麻烦你,你也不要来麻烦我。不过现在想法有点稍稍改变,人还是社会性的,人渴望被看见,人需要关系,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要在相互麻烦中产生的。义理我就有点不清楚了。在这本书里面,日本人给我一种矛盾感,义理和忠的矛盾
评分“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和行动之间彷佛有一块绝缘板”
评分之前看村上春树还不觉得他笔下的人物到底有多没有日本性,现在看来简直是颠覆了日本人所有的个性,完全是没有归属的人。看了太宰治和夏目漱石之后对于他们的过于敏感的人物性格也仿佛找到了根源,而非只是单纯的塑造一个特殊的人物性格而已。对我也是觉得针对于人类学来说或许这样是对的,但是文化在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并不具有广泛性,只能针对战时的所接触到的那些人为对象而言,日本人是这样的。但是概论起来还是说不好。拘谨克制耻感等价报恩,可能是生活的太没自我空间了所以不得不时刻警惕维护尊严保持次序,政治态度大转弯也能自己圆回来外国人看来是耻他们自己就认为是认错改了就好,这和他们的日常行为不是矛盾吗。对于天皇或者整个君主立宪制的存在必要产生疑问。日本学者的评论非常有帮助,好想看本日本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