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锡德 英国学者、文学批评家,利物浦大学教授。多年从事科幻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幻作品、冷战文化、间谍小说,以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著有《美国科幻与冷战》(1999)、《电影小说》(2011)、《阴影之下:原子弹与冷战叙事》(2013)、《雷•布 拉德伯里》(2015)等研究专著,编有《科幻小说指南》(2005)等文集。
提起科幻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飘浮在漆黑天幕中的宇宙飞船,它航向浩瀚星海,身后那颗蓝色行星则是永恒的坐标。在本书中,戴维·锡德以这个隽永的意象为起点,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通过作者简洁而富于学理性的介绍,读者将对“科幻”这个标签所涵盖的复杂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科幻是多种文类汇集、杂糅、交锋的领域,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身份认同、日益加速的技术变迁和不断革新的时空观念,都为其注入了勃勃生机。
«科幻作品»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发展史,也并非按照时间线来讲述科幻作品,而是着眼于科幻作品的内容,将科幻作品分为“太空漫游”、“遭遇异族”、“科幻与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和“时间的小说”等几个领域,简略介绍了这些领域内科幻作品的内容、起源、背景和发展。 ...
评分这本小书出版之前,我就注意到目录的排列。事实上,作者并不是按照编年史的方式来进行“科幻作品”总结的,他把科幻大领域分为:太空漫游、遭遇异族、科幻与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时间的小说等几大块,并且每一块列为一章,最后一章为科幻的领域。 总得来说,作者在整部书中对...
评分«科幻作品»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发展史,也并非按照时间线来讲述科幻作品,而是着眼于科幻作品的内容,将科幻作品分为“太空漫游”、“遭遇异族”、“科幻与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和“时间的小说”等几个领域,简略介绍了这些领域内科幻作品的内容、起源、背景和发展。 ...
评分«科幻作品»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发展史,也并非按照时间线来讲述科幻作品,而是着眼于科幻作品的内容,将科幻作品分为“太空漫游”、“遭遇异族”、“科幻与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和“时间的小说”等几个领域,简略介绍了这些领域内科幻作品的内容、起源、背景和发展。 ...
评分«科幻作品»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发展史,也并非按照时间线来讲述科幻作品,而是着眼于科幻作品的内容,将科幻作品分为“太空漫游”、“遭遇异族”、“科幻与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和“时间的小说”等几个领域,简略介绍了这些领域内科幻作品的内容、起源、背景和发展。 ...
3.5。对科幻小说之下的所有子类型的奠基之作和重要作品和其类型的演化过程做了介绍和梳理,看得挺难过的,听+读过的最多只占书内十分之一,非科幻爱好者看这书估计和看非专业论文一样。黄金三巨头和pkd的篇幅都只有寥寥几页,更别说其他人,后启示录、蒸汽朋克也几乎是空白的,其实可以扩写十倍,那就过瘾了。
评分一星扣給翻譯 本來就是偏向於通俗向的科幻小說類型的review,但是譯者給我感覺有一種刻意的學術化的傾向。從書名將Fiction刻意翻譯成作品可見一斑。 匆匆看完了中譯本,就發現不少疏漏:比如p15提到書名包含了《奧德賽》的典故,但前面引用時還用的是通俗譯名《2001:太空漫遊》,而不點出英文名中的Odyssey。再有就是p38中將andriod粗暴地翻譯成機器人!後面用賽博格的音譯名可以接受,但依然用到了生化人這一詞!(p62),但英文根本沒有相對應的內容!簡直不能忍受!
评分足够简明扼要
评分以前喜欢读科幻因为觉得提供了另外一种世界和存在的可能性。看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意识到科幻小说还提供了隐藏的现实和不远处的未来……科幻小说的历史并不是什么天马行空,它和乌托邦,女权,控制论,生物工程,星际探索等等等等我们现在密切关注的主题相互交织,提供了非常多的前瞻性的探索……
评分条理清晰,内容连贯,选取作品有代表性且全面。章节设置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明显能看出作者在这个领域挖掘的深度,广度和独特思考。虽然译名糟糕,但是后附中英对照表和英文原文。堪称国内科幻科普领域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