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 -)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36年开始习作。194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至2000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同时, 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培育了许多文学新人,为香港文学的发展贡献至巨。
1948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迄今已出版逾四十种文学著作,主要包括小说集、散文和杂文合集、文学评论集等。作品屡获奖项,入选海内外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并被译为英、法、意、法兰德斯、日、韩语。一些小说如《酒徒》《对倒》,在华语地区有多种版本,先后销行,还被改编搬上银幕。
刘以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与其他30名文艺家,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当选副会长、会长。
本书是刘以鬯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收入了 3 题中篇、15 题短篇和 12 题微型。作品展示的时间背景,倘着眼于执笔,则跨越了将近一个甲子(1942—2000年),自 40 年代始,每个 10 年,都结有硕果;倘着眼于想象,则贯穿现当、观照古今。而涵盖的空间背景,则包括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甚或某些乌有之乡。你若有心驰骋其间,咀嚼之余,比较归纳之后,想来必会看出这位香港现代杰出作家之一,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不写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学史则已,要写便须要先着力写好刘以鬯(1918—)这一笔。”1987年5月,香港文学学者黄继持先生(1938—2002)在《“刘以鬯论”引耑》中如是说。他这样断言,自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凭借以下丰厚的事实:首先,刘先生自1936年5月10日,发表小说处女作...
评分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1962年,44岁的刘以鬯(chàng)写下成名作《酒徒》的开头。此前,他的文学生涯波澜不惊。四十年代初的上海,文学氛围浓厚,...
评分作为一部寂寞、忧伤又韵味十足的艺术电影,《花样年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堪称经典,王家卫拍片推崇不按剧本出牌,随性而至。但《花样年华》的拍摄却是有本可依,正是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的小说《对倒》引发王家卫创作了《花样年华》,而刘以鬯本人也是《花样年华》里周慕云(梁...
评分#2017读书打卡##文学##小说##迷楼##刘以鬯# ????阅读一本书我首先看重的是作者文笔,言之有物,描绘清奇,这是语言最基本的吸引力。刘以鬯的文字有“王家卫电影里的灰”之称,读《迷楼》这本小说集,我觉得此说法未免夸张。刘以鬯的文字氛围更加精神,即使是忧伤境地,文字中也...
评分文类多样,足迹广阔。一类虚拟,道世事无常,人生多变,残忍痛楚忧心之下,是人心柔软之处挽留良善和诚挚的挣扎(如,蟑螂,移居香港后,不能再分开了,情侣等)。另一类改写,剥去传奇之虚,还原人性之真(如蛇,蜘蛛精等)。
评分尤其喜欢《蜘蛛精》和《蛇》。可能是年代的关系,情侣夫妻之间的对话略显生涩。可能是之前期待太高,所以阅读体验没有想象中好,但足以看出刘先生在文体、结构、语言方面的尝试。
评分从前不知刘以鬯。读过他的书才发现喜欢的那些“王家卫式”台词和镜像,原来出自于他的笔下。“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给记忆中的往事加点颜色,是这几年常做的事。”刘以鬯先生的文字有眼睛,会说话,它们创造出一个藏着故事的影像世界,它们给这个世界涂抹上一层发亮的灰。让那些生在其中的平凡或知名的人物——回忆往事的老人,沉迷幻想的少女。日夜饮醉的酒徒,媚眼如丝的舞女。一个叫杨广的皇帝。于断桥上偶遇的凡人与蛇。在《西厢记》里痴恋的才子佳人……都拥有了新的故事和生命。他们身在这奇幻的时间大幕里,活得新鲜、迷人而又遥远、朦胧。
评分中篇非常有代入感,《蟑螂》太好看了。很多短篇也新颖:有趣的故事新编,片段的生活闹剧,还有一些感人的细节,都不错。值得一买。
评分读完,第二篇蟑螂写得太棒了。读了几遍。改天需要写一篇长的。以及准备重温酒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