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00
一、 为什么要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法 / 00
1. 百余年来,我们在对传统法的不断批判中失去了“自我” / 00
2. 古今中外“法”之语境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 00
二、 本书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00
1.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辨正比较法研究中产生的误解与偏见 / 00
2. 将礼纳入研究的视野,对传统法的结构、概念作系统的梳理 / 0
3. 探索法的不同模式和发展规律 / 0
三、 本书的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0
1. 本书的体例结构 / 0
2. 研究方法 / 0
四、 研究资料的取舍原则 / 0
1. 就文献资料而言,以常见资料为主 / 0
2. 借助考古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 0
3. 其他 / 0
上编 构建中国传统法
第一章 “古代法”与“传统法” / 0
一、 法的概念 / 0
1. 西方法传统 / 0
1.1 西方社会自古至今,法学流派纷呈,但法传统
一脉相承 / 0
1.2 “法”是西方文明的标志 / 0
2. 中国法传统 / 0
2.1 现代中文的“法”含古代“理”“法”“礼”“制”
多层含义 / 0
2.2 法的种类、法的类型、法的分类、法的体系 / 0
2.3 现代法中所含西方法传统因素甚多,而中国法传统
因素甚少 / 0
3. 法的共性与法的现代化 / 0
3.1 习惯、裁判与神意——“原始法”的共性 / 0
3.2 法的现代化 / 0
3.3 “法的现代化”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中的过程 / 0
3.4 “法”与“法律”“法制”“法治” / 0
4. 法传统与法 / 0
4.1 法传统是流动并不断更新的 / 0
4.2 法 / 0
4.3 法是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制度 / 0
4.4 法是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 0
4.5 法的制度与法的价值观 / 0
二、 中国传统法的构建 / 0
5. 古代法与传统法 / 0
5.1 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划分标志 / 0
5.2 西方社会的传统法 / 0
6. 中国传统法 / 0
6.1 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 / 0
6.2 中国古代法 / 0
6.3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 0
第二章 中国传统法的基本概念 / 0
一、 古代社会的法、律、法律 / 0
7. 古代的“法” / 0
7.1 古人对“法”没有作抽象的定义 / 0
7.2 字书中的“法” / 0
003
004
8. “律” /
8.1 音律 /
8.2 法律 /
8.3 “法律”非舶来品 /
9. 法与律的区别 /
二、 礼、礼制(仪)、礼义、礼教 /
10. 礼 /
10.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10.2 礼的内容包罗万象 /
10.3 礼是中国传统法的灵魂 /
11. 礼制(仪) /
12. 礼义 /
13. 礼教 /
三、 近现代人的构建:礼治、德治、人治、法治 /
14. 礼治 /
15. 德治与德政、德化、德教 /
16. 人治与法治 /
16.1 “人治”“法治”作为一对政治学的范畴源于古希腊 /
16.2 用“人治”与“法治”的不同主张阐述儒家与法家的
对立始于梁启超 /
第三章 中国传统法的发展阶段 /
一、 传统法的起源时期——传说时代(黄帝—夏) /
17. “传说时代”的定义 /
17.1 传说时代的上限为黄帝之时 /
17.2 传说时代的下限为夏王朝 /
18. 传统法的起源 /
18.1 发端于部落战争中的“刑” /
18.2 发轫于祭祀与习俗的“礼” /
二、 传统法的奠基时期(一)——商与西周礼治时代 /
19. 礼治的发展 /
19.1 商之礼治重神、重敬、重刑 /
19.2 西周之礼治重情、重德、重教 /
20. 礼治体系 /
20.1 礼治的内容由礼义与礼制(仪)构成,法是礼治的
附属物 /
20.2 “教化”与“刑罚”是实施礼治的方法 /
21. “礼治时代”的遗产 /
21.1 “礼治”使中国古代避免了宗教的笼罩而与伦理道德
结下不解之缘 /
21.2 “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
用以褒奖善行 /
三、 传统法的奠基时期(二)——春秋战国至秦王朝的法治时代 /
22. 改良礼治体系的“中庸”理论 /
22.1 宗法制的衰微使“礼治”走到了尽头 /
22.2 儒家修礼制而保礼义的“中庸”改良理论 /
23. 法家以法代礼的法治改革 /
23.1 法治较礼治更公正 /
23.2 法治较礼治简明,并易于操作 /
23.3 法治较人治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
23.4 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与“当今争于气力”的现实出发,
法家断言实行法治是大势所趋 /
23.5 实行法治的途径 /
23.6 对法家理论的评价 /
005
006
24. “王道”与“霸道”——儒法两家不同的社会理想模式 /
25. 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践——春秋战国的“礼崩”与统一的
秦王朝的创立 /
25.1 “礼崩”自社会上层开始 /
25.2 春秋战国时期“法”的发展 /
26. 秦王朝对法家法治理论的奉行 /
27. 春秋战国时的人们为什么选择了法家 /
四、 传统法的发展时期——汉至清“隆礼至法”的时代 /
28. 法治时代的遗产 /
29. 汉人的“中庸”之道——建立礼法“共同体” /
29.1 礼教复兴的机遇与条件 /
29.2 汉中期的社会状况 /
29.3 汉中期礼教的复兴 /
30. “隆礼” /
30.1 礼教是帝王及官吏自律的土壤 /
30.2 礼教用鼓励的手段使人们从被动守法变为主动循礼 /
30.3 对礼教的评价 /
31. “至法” /
31.1 汉之后法制的全面发展 /
31.2 “至法”之“法”指“百度百法”,而“非止刑法” /
31.3 在执法时,帝王的权力不是日见膨胀,而是受到
越来越严格的约束 /
31.4 汉之后变秦王朝的“法式之教”为“礼法之教” /
32. 全面考察传统法,可知“息讼”即“轻法”实为今人对古人的误解,
任何社会都不会提倡鼓励人们争讼 /
33. 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成文法的发展在汉代停滞
并倒退及礼与法之对立 /
五、 近代传统法的演变 /
34.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观念——传统法观念的自我更新 /
34.1 明末清初的“新气象” /
34.2 对传统法观念的批判 /
34.3 对传统法精华的发掘 /
34.4 启蒙思想家“天下之法”与先秦法家法治的区别 /
34.5 启蒙思想的夭折 /
35. 1840年以来法观念的演变 /
35.1 立宪派的“法治”思想 /
35.2 民主派的“法治”思想 /
35.3 明末清初法观念变革与1840年后法观念变革之
比较 /
36. 晚清政府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非“变”与“不变”的争论,
而是“如何变”的争论 /
37. 民国时立宪与共和之争 /
38. 评价不一的中华民国时期的法的状况 /
下编 解析中国传统法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法的特征 /
一、 西方的观点 /
39.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
40. 伏尔泰、魁奈与黑格尔对中国的评价 /
40.1 对中国宗教的评价 /
40.2 对中国德、礼、法的评价 /
40.3 对中国社会发展停滞的评价 /
41. 比较上述评价给我们的启发 /
二、 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特征 /
42. 数千年的文明一脉相承 /
43. 国家政权的“一元”统治 /
007
008
44. “礼”的文化特征 /
44.1 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价值追求在于“和谐” /
44.2 文化的独尊 /
44.3 文化是权力的校正器 /
三、 中国传统法的特征 /
45. 建立在“法律史”基础上的法,具有更强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
46. 对文化的珍视,使“开明”成为传统法的最大特征 /
46.1 中国传统法开明之表现 /
46.2 中国传统法开明之原因 /
47. 中国传统法的解析 /
第五章 “神法”与“人法”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发展 /
一、 法的起源与神 /
48. 古人认为法是“神”的产物 /
48.1 汉谟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2—前1750年)
称奉众神之命而立法 /
48.2 古印度以天神之子,人类始祖摩奴(Manu)的名义
编纂法典 /
48.3 《十二铜表法》与宗教 /
48.4 中国古人确信最初的法是“天”所赐 /
二、 法的神圣性及嬗变 /
49. 中国古人应该庆幸他们对“神”的明智态度,使他们避免了
“神”的涂炭而享受到“礼”的温暖 /
第六章 周公——“礼治”思想的奠基者 /
一、 周公其人 /
50. 周公的功绩 /
51. 关于周公的研究资料 /
二、 周公之礼 /
52. “德”是礼的核心,礼是德的外在体现 /
52.1 “则以观德”——“德”在周公礼治体系中的
突出地位 /
52.2 周公之“德”较前代多了一个“心”字 /
52.3 “德”是天命、王权、民心的链接与政治的轴心 /
53. “明德慎罚”——教与罚的使用 /
54. 周公对中国传统法的影响 /
54.1 创立纳德、礼(包括法)、教、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奠定礼法的“共同体”基础 /
54.2 注重对刑负作用的控制 /
54.3 “德”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预防犯罪的防线 /
第七章 孔子论法与中国传统法观念 /
一、 法的地位——“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
55. 德礼之治优于政刑之治 /
55.1 “免而无耻”与“有耻且格” /
55.2 由秦到汉的转折 /
56. 汉儒的贡献 /
二、 法的核心——“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
57. 合乎人情的法才能体现“公正” /
58. 汉代之后,立法、司法中是否能体现人情,成为人们评价君主、
官吏与法律的标尺 /
三、 法律的目的——“胜残去杀”“必也使无讼乎” /
59. 与西方相比,不同的是中国将“无讼”作为一种理想加以追求 /
四、 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其身正,不令而行” /
60. “人”与“法”的关系 /
61. 礼法一体 /
第八章 中国传统法中的人情观 /
一、 性、情、礼、法的关系 /
62 孔孟的“性善论”与“礼治” /
63. “人性恶”与“法治” /
64. “性三品”与正统法律思想体系的形成 /
009
010
二、 人情即法 /
65. “不孝”为罪 /
66. “亲亲相隐”与“存留养亲” /
三、 情重于法 /
67. “春秋决狱”与原心定罪 /
68. 恤刑与宥过 /
69. 赦与敕旨断罪 /
四、 人情与法的关系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传统法中的道德观 /
一、 孝子与法 /
71. “孝”之表现 /
72. 法对孝子的宽宥与褒奖 /
73. 孝子复仇与法 /
二、 列女与法 /
74. 女德 /
75. 汉至唐代列女 /
76. 宋至清代列女 /
三、 侠、义、盗与法 /
77. 侠士与法 /
78. 由侠而义 /
79. 盗亦有道 /
第十章 中国传统法中的人治观 /
一、 人治与法治的理论探讨 /
80. 人治与法治的含义 /
81. “人治”与“法治”之争 /
二、 圣君清官与社会的综合治理 /
82. “人”为治理之关键 /
83. 清官与法制 /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法中的自然观 /
一、 自然、圣人、王政 /
84. 天人合一 /
85. “天垂象,圣人则之” /
86. 天道与王政 /
86.1 顺阴阳 /
86.2 顺四时 /
86.3 顺五行 /
二、 自然、立法、司法 /
87. 顺天——立法中体现的自然观 /
87.1 立法指导思想 /
87.2 礼乐与政刑的统一 /
87.3 效法五行的刑罚体系 /
88. 则时——司法中体现的自然观 /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法中的平等观 /
一、 中国传统法中平等观的特征 /
89. 其一,庶民所能攀缘比附者,最高以“王子”为限 /
90. 其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官僚贵族也要受到法律的
制约和束缚 /
91. 其三,这种平等虽然是排除了皇帝,但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
二、 中国传统法中平等观的社会基础 /
92. “不患寡而患不均”——平等观的经济基础 /
93.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平等观的政治基础 /
011
012
附 录
专题之一:律与礼的关系 /
一、 律与中华法系 /
94. 律的特殊性 /
95. 律与中华法系的概念 /
95.1 律:形成于法家之学的古代“刑典” /
95.2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灵魂 /
二、 律学、律义与经学 /
96. 律学:律义的阐释由法而儒的转变 /
96.1 “法家之律,犹儒者之经。” /
96.2 律的儒家化:经学成为官学 /
97. 律学使律义皈依儒家 /
三、 礼的拟制:律制日益简约,律义日益深邃 /
98. 礼:礼制由繁而简,礼义教化日益重要 /
99. 律:篇章条文越来越简约,律义作为经学的一部分愈讲愈繁 /
99.1 律制日益简约 /
99.2 律义日益深邃 /
99.3 律制、律义演化之因 /
100. 礼律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与礼不可同日而语 /
专题之二:“礼治”的改造 /
一、 反思“礼治” /
101. 不应以西方法的模式为唯一判断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
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
102. “礼治”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应然”之理 /
二、 反思中国的“礼治” /
103. “礼治”的基本理论 /
104. “礼治”的发展与影响 /
三、 礼治的改造 /
105. “礼治”是现代法治的动力 /
106. “礼治”与宪法 /
106.1 礼为中国古代之宪法 /
106.2 “孔教入宪”失败在于近代中国已经没有了“根本大法”,
无论礼治,还是宪法都沦落为权力的工具 /
附件[1]:
米兰达规则及其“中国式困惑”——评米兰达案
法逸斋主人 /
附件[2]:
中国古代的谥法
(选自《逸周书》) /
附件[3]:
《汉谟拉比王法典》(节录) /
附件[4]:
《吕刑》原文、译文
《吕刑》原文(摘自《十三经注疏》) /
参考书目 /
结语 /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