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
关于译者
曹丹红 198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法语专业学习,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法国文论。已翻译出版《日常生活颂歌》、《柏拉图的理想国》、《身体日记》、《马拉美: 塞壬的政治》、《批评与临床》(合译)、《艺术家的责任》(合译)、等多部法国重要文学与社科类著作,并著有《诗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一书。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俄瑞斯忒斯纪 俄瑞斯忒斯纪 天空中的露珠 生活的风笛 蜘蛛的夜 数不清的噩梦的夜 眼泪的无情的游戏 哦太阳在我胸口死亡的长剑 休息吧沿着我的骨头 休息吧你是闪电 休息吧毒蛇 休息吧我的心 爱情的长河被血染成粉红 风吹乱了我杀手的头发 机会啊苍白的神灵 闪电的笑 看不见...
评分 评分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 诗是给绝望的一个吻。巴塔耶自述,“现实主义在我看来像个谬误。”...
评分题外表一表,这本书的设计真是称心,窄版32开本、简洁的灰色硬质书皮、轻薄,不管是插在书包侧兜、揣进大衣口袋、一看到十天一次的太阳露脸冲出办公室时抄在手里都非常方便,还极为耐读,有时候一页只有二十多个字,也需要反反复复读上半天,并且第一个字眼就能弹射出日常生活...
评分强烈建议不要以《不可能性》作为对巴塔耶阅读之旅的起点。起码去读了《色情》再来——你会发现那种碎片式的喃喃自语般的跳跃的行文、那些暗喻和意象变得好理解多了,慢慢就能跟上巴塔耶的步伐,他的每一句话都能从让你内部获得直观的感受。可以说《色情》中巴塔耶的理论是解读...
文体是独特的,跟着巴塔耶的三段支离的呓语是可以读到普遍性的。 不过这样解构的操作是不是会和尤利西斯有些相近?另外语言和感情随意倾泻,不荒唐之外反倒有一种油腻的充实感。 暂时还是不喜欢,评价的话,那就“焦虑个卵子,另外,没有为什么”。
评分我们在仇恨、恐惧、厌倦中咀嚼着为迷离所缠绕的生活,轻轻吟诵着诗歌,却反而像是在享受它们带来的悖论的温柔……不断地濒临死亡,不断地从双腿下坠的悬崖间攀爬,无视着深不见底的暗谷的吸引和吞噬,望向笼罩于上方的高不见顶的天空……使自己无法逃脱悖论中挣扎,如破碎的光束,才是真正的不可能性…
评分浪漫天真至死的同时,理性被灼烤燃烧。因为这个世界,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又不能出版。于是放弃了,是怯懦的。
评分文体是独特的,跟着巴塔耶的三段支离的呓语是可以读到普遍性的。 不过这样解构的操作是不是会和尤利西斯有些相近?另外语言和感情随意倾泻,不荒唐之外反倒有一种油腻的充实感。 暂时还是不喜欢,评价的话,那就“焦虑个卵子,另外,没有为什么”。
评分“诗令夜晚向过度的欲望敞开。”死与欲的暴虐逼迫人的思绪伸出现实的墙壁,人最终可见的将是现实裂缝中的不可能性,对不可能性的召唤就是诗之暴力,是诗的死与欲。具象抽空,唯有“我我我之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