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新序 001 中文版原序 015
緻謝 001 第五版序言 002
第四版序言 008 第三版序言 016 第二版序言 021 第一版序言 025
Section 1 商業周期理論
早期研究商業周期的理論傢將眼光聚集在危機和蕭條上,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
正是這些詞匯睏擾著經濟學傢,使他們極度難堪,這讓他們簡直就像一個經濟學
的門外漢,這些詞匯正是亟待我們去解釋的。
如果繁榮持續的時間越長,錯誤投資帶來的浪費也越多,那麼必要的蕭條進行調
整的時間也越長,而蕭條的程度也越劇烈。
第 一 章 商業周期的純粹理論 002
商業周期與商業波動 003
問題:一連串的錯誤 007
解釋:經濟繁榮與蕭條 009
蕭條的次要特徵:通貨緊縮引起的信貸收縮 014
政府應對蕭條的政策:自由放任 019
阻止蕭條 023
奧地利學派理論有關商業周期的諸問題 029
第 二 章 凱恩斯主義者對米塞斯商業同期理論的批判 036
流動性“陷阱” 038
工資率和失業 041
第 三 章 對蕭條的其他解釋:一種評論 052
普遍的生産過剩 053
消費不足 054
加速原則 057
“投資機會”的缺乏 065
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 069
性質信貸說 072
過分樂觀和過分悲觀 077
Section 2 通貨膨脹下的繁榮:1921-1929
對於經濟研究起瞭不良的影響。我們已經設法說明對於經濟學來說,這是一種完
全錯誤的方法,理論隻能在先驗的理論基礎上被證實或證僞。經驗事實可以在基
本定理的層麵上進入到理論中,它與今天經濟學傢經常使用的曆史統計學的“事
實”是無關的。
第 四 章 導緻通貨膨脹的因素 080
貨幣供給的定義 082
貨幣供給的膨脹:1921—1929 086
通貨膨脹的産生 Ⅰ :準備金標準 090
通貨膨脹的産生 Ⅱ :準備金總量 095
國庫通貨 111
貼現票據 112
買入票據——承兌匯票 121
美國政府證券 128
第 五 章 通貨膨脹的進程 132
對國外信貸 133
幫助英國 138
危機到來 155
第 六 章 通貨膨脹的理論思考:經濟學傢和平抑物價的誘惑 164
大蕭條 179
1929—1933 年 179
Section 3 大蕭條:1929—1933 年
經過漫長的時間,我們終於明白;大蕭條的錯誤並不在於自由市場經濟身上,而
應該歸咎於政客、官僚和那些“先進”的經濟學傢。而且,對過去或將來發生的
任何一次蕭條來說,情況都會是這樣。
第 七 章 蕭條的序幕:鬍佛和自由放任主義 180
鬍佛乾預主義的發展:失業問題 183
鬍佛乾預主義的發展:勞工關係 194
第 八 章 蕭條開始:鬍佛的措施 203
白宮會議 204
擴張信貸 208
公共建設 211
新政的農業計劃 211
第 九 章 1930 年 232
呼籲進行公共建設 243
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 247
第 十 章 1931,悲劇性的一年 251
美國的貨幣情況 254
政府造成的財政負擔 257
公共建設和工資率 258
維持工資率 261
移民限製 264
自願救濟 265
鬍佛在1931 年第四季度 266
商界中集體主義思想的傳播 271
第十一章 1932 年的鬍佛新政 280
稅收的增加 281
政府支齣與經濟 283
公共建設的提議 287
RFC 291
政府救濟 296
通貨膨脹計劃 297
通貨膨脹的呼聲 304
鬍佛先生嚮股市宣戰 312
住宅貸款銀行係統 314
破産法 314
反對移民 316
第十二章 鬍佛任期的結束 317
對財産權的侵犯:最後的通貨危機 320
蕭條期間的工資、工時和就業 326
總結:鬍佛帶給我們的教訓 332
附錄 政府和國民産值:1929—1932 年 334
譯後記 343
序言
理解商業周期
理查德﹒M﹒埃貝林
當穆雷·N. 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最初於1963年齣版時,當時西方的經濟學界依然被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革命牢牢占據。
相反,羅斯巴德卻把“奧地利學派”的方法運用到貨幣和商業周期上,以解釋大蕭條的原因,並分析瞭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應對蕭條而采取的政策,實際上,這些政策極具誤導性,適得其反,它們加劇並延長瞭衰退。
對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大多數的經濟學傢來說,羅斯巴德的“奧地利學派”範式似乎同人們普遍接受的教科書並不閤拍,宏觀經濟學方法把總産齣和就業看成一個整體,並聚焦於有關其經濟變化和波動的“總量”分析。同時,人們普遍相信政府可以通過使用一係列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輕易保持經濟的全麵增長和穩定。
米塞斯、哈耶剋和奧地利學派的貨幣和商業周期理論
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奧地利學派關於大蕭條的解釋代錶瞭理論和政策討論的前沿。奧地利經濟學傢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先是在他的著作《貨幣和信用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1912年第一版,1924年第二版),後來又在他的專著《貨幣穩定和周期性政策》(Monetary Stabilization and Cyclical Policy,1928)中發展瞭“奧地利學派”理論,並解釋瞭通貨膨脹和蕭條的成因。
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對商業周期的研討和爭論中,這一理論為世界所知,並産生影響,還要特彆歸功於弗雷德裏剋﹒A. 哈耶剋在其著作《物價與生産》(Prices and Production, 1932)、《貨幣理論和商業周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33)以及《利潤、利息和投資》(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1939)中提齣的周期理論。哈耶剋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都在倫敦經濟學院任經濟學教授,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1936年齣版瞭《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並提齣瞭他自己的“新經濟學”,而那時人們認為哈耶剋是這一“新經濟學”的主要對手。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1949年齣版瞭《人的行為》(Human Action),在其中他重申並完善瞭奧地利商業周期理論,並試圖迴應20世紀30年代人們對這一理論的批評。但是,到瞭20世紀40年代末,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很快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有關總量和平均量的理論浪潮中淹沒,這一浪潮使所有其他有關通貨膨脹和蕭條的思考都被拋棄。
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和奧地利經濟學的復興
這就是為什麼要特彆指齣穆雷·N. 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它代錶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奧地利貨幣理論傳統的復興。確實,在更早的1962年,羅斯巴德撰寫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專著《人、經濟和國傢》(Man, Economy, and State),其中一章非常知名,他更廣泛地重述瞭奧地利學派的資本和利息理論,並以清晰的筆法重申瞭奧地利學派的理論。
但是,在《美國大蕭條》中,羅斯巴德總結瞭奧地利學派的貨幣和商業周期理論,並將之同其他理論進行比較,這些理論有歐文﹒費雪提齣的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凱恩斯的宏觀理論,以及熊彼特有關市場創新的、由企業傢精神推動的周期理論。
隨後,羅斯巴德解釋瞭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在20世紀20年代是如何通過控製貨幣和銀行體係的信貸總量,並幻想這樣會帶來價格水平的穩定,從而造成瞭儲蓄和投資的不平衡,他的行文乾淨利落,極具可讀性。羅斯巴德繼續解釋瞭20世紀30年代鬍佛政府的財政政策和乾預性政策如何阻礙瞭必要的微觀相對價格和工資的調整,以及資源和勞動的重新分配,這種調整和重新分配應該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恢復美國經濟的平衡和穩定。
在這個過程中,羅斯巴德讓20世紀60年代的現代讀者認識到瞭30年代和40年代一批“遺失的”文獻,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雷德裏希﹒哈耶剋的著作使這些文獻完善起來,同時這些文獻為羅斯巴德提供瞭分析框架,他從中可以展現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特彆是,羅斯巴德高度重視戈特弗裏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有關“貨幣和商業周期”的演講(1932)、弗雷德裏剋﹒貝納姆(Frederic Benham)的《英國的貨幣政策》(British Monetary Policy )(1932),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1934),菲利普、麥剋馬納斯和尼爾森(Phillips, McManus, and Nelson)的《銀行業和商業周期》(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1937),弗裏茨﹒馬赫魯普(Fritz Machlup)的《股票市場、信用和資本形成》(The Stock Market, Credit, and Capital Formation ,1940)、本傑明﹒安德森(Benjamin Anderson)《經濟學和公眾福利》(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Welfare, 1946),羅斯巴德都在書中仔細參考瞭這些文獻。
這些著作以及20世紀30年代齣現的其他許多研究都受到米塞斯和哈耶剋分析方法的啓發,任何人要是對有關大蕭條的奧地利學派視角感興趣,都應以這些著作為起點,顯然羅斯巴德自己正是采用瞭這一視角對兩次大戰間的這一時期提齣瞭自己的觀點。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關於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召開瞭一係列會議,第一次會議是1974年6月在南羅亞爾頓舉辦的,這些會議對“奧地利”學派貨幣和商業周期傳統的復興産生瞭積極影響。[ 參見我的電子書《奧地利經濟學與公共政策》(Austrian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2016),]此後,受奧地利學派貨幣理論分析框架啓發,並延續這一方法進行研究的文獻逐漸多起來,這些文獻試圖說明21世紀,我們這個時代目前的貨幣和商業周期問題。[ 參見我的電子書《貨幣的集中計劃和國傢》(2015)有關奧地利貨幣和商業周期理論與凱恩斯和貨幣主義理論的比較,以及對新齣現的一批以“奧地利”學派為方法的經濟學傢的介紹,這些經濟學傢給齣給齣瞭一個可以替代政府和中央銀行的理論,這是一種有關貨幣和財政體係的競爭性、私營銀行業理論。]
凱恩斯經濟學的根本錯誤
凱恩斯認為,必須根據一係列宏觀經濟總量看待經濟:對所有産齣的總需求作為一個整體,所有資源要素和財貨的總供給作為一個整體,以及在市場上買賣的財貨、服務、資源的所有價格和工資的一般平均水平。
企業傢按照通行的一般工資水平雇傭所有有興趣並願意工作的人,如果以此進行生産以獲取利潤,對生産産齣的總需求是不足的,於是政府和中央銀行的任務就是確保為經濟體投入充足的貨幣以供消費。最終的産品和服務價格相較於一般工資水平將有所提高,這樣商業又變得有利可圖,可以雇傭未就業者直至重新實現完全就業。
從凱恩斯在他1936年齣版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最初提齣這個想法之後幾十年的時間中,無論他的支持者,還是錶麵上他的批評者,都對它的部分論斷和假說進行瞭修正和重述。但是經濟學傢使用一般宏觀總量分析的框架和觀點分析不充分就業問題時,依然聚焦於政府政策,並用産齣水平和就業水平描述整個經濟以及其中的變化。
宏觀經濟總量和平均數存在的問題
但是,實際上從整體上看並不存在什麼總需求、總供給、總産齣還有就業。這隻是由經濟學傢和統計學傢構建的統計産物,現實中這些並不存在:構成社會中經濟體係的是對個彆和獨特商品和服務的多重需求和供給,這些商品和服務被製造齣來在韆差萬彆的不同市場上買賣。
消費者是具體而獨特的,他們對不同類型帽子、寫字、襯衫、眼鏡、蘋果以及書籍或電影有著不同的需求。沒有人需求“産齣”,沒有人創造隻是“就業”。當我們去市場,我們感性的是購買獨特的商品和服務,這些東西能滿足我們特定的、不同的需求。商人和企業傢覺得雇傭具有特殊技能的具體的工人是有利可圖的,他們可以有助於製造、生産、營銷和銷售特定的産品,這些産品纔是個人消費者的興趣所在。
相應地,每個個體和獨特的商品和服務,它們在市場中都具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特定價格,這個市場是由個體需求者以及提供給他們商品的個體供給者相互交往而確立的。
把人們需要的商品帶到市場會帶來營利機會,也會引起對不同的資源和原材料、不同類型機器和裝備的需求,以及需要不同類型的個體技術工人或者普通工人參與到生産過程中,這樣纔能生産齣那些人們需要的産品。個體商人和生産要素的個體供應商之間相互作用,産生瞭購買、租用或者雇傭時的價格,也就是經濟體係中不同市場上的多層次價格。
奧地利學派有關市場和貨幣過程的宏觀經濟分析
宏觀經濟學傢以及與之閤作的統計學傢對所有這些不同的産品、就業以及特定的價格和工資進行加總、歸納和平均化處理,形成一係列衡量總體經濟的總量數據。但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麼做,所有市場中真實的經濟關係,相對價格和工資構成的實際結構,以及由實際需求和供給組成的具有差異性的、且相互關聯的多樣化組閤在宏觀經濟總量中隱沒和消失瞭。
經濟中穩定的生産和可持續的就業作為一個整體,顯然需要在不同市場中進行買賣的各種不同商品和服務的供需之間中求得協調和平衡。與之相應,商人們在市場中的每個生産環節中,對資源、固定設備以及不同類型的勞動者的需求必須同這些要素的供給者取得相應的協調和平衡。
要達到這樣的協調、平衡以及可持續的就業,就要通過調整價格和工資,適應市場上各種條件的變化,就要適應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供需的變動。換句話說,在供需之間以及與之相應的相對價格和工資結構中求得恰當的平衡和協調,就能確保充分就業,以及所獲得的資源和資本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這樣,齣售商品的價格就可以支付企業傢和商人閤理的生産成本,根據這個價格企業傢和商人就有意願長期而持續地生産我們這些消費者需要的商品。
但是,當問題被簡化為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以及統計學上錶徵所有商品的平均價格水平和錶徵所有工人工資的平均工資水平,這幾個宏觀經濟總量數據,所有這一切都消失瞭。宏觀總量研究方法中更為根本的錯誤和誤解在於,它不能評價和關注貨幣供應量變動的實際影響,而這種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必然導緻價格、利潤以及資源和勞動利用偏離一個較為閤理的平衡,但是這種偏離是不可持續的,它會導緻更嚴重的失業問題,盡管貨幣刺激意圖解決這一問題。
“奧地利學派”理論為基礎的微觀動態過程提供瞭一個分析框架,穆雷·N.羅斯巴德在這一分析框架中解釋瞭美聯儲在20世紀20年代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導緻儲蓄和投資之間以及勞動、資本和資源配置不當中存在的不平衡和扭麯現象,這些現象意味著1929年之前的經濟“繁榮”導緻瞭30年代早期的經濟“衰退”和蕭條。
但是羅斯巴德利用瞭最先由米塞斯和哈耶剋闡述的觀點,他提齣美國政府無法使競爭性市場擺脫政府乾預並充分發揮其機製,正是因此而組織和延緩瞭經濟復蘇,這種復蘇應該更快齣現,而不會齣現20世紀30年代的高失業率和産齣下降。
奧地利學派理論和2008-2009年的大衰退
讓我們藉助奧地利學派理論看一看2008-2009年,也就是最近這場經濟衰退。
這場衰退源於美聯儲多年的貨幣管理不善,以及華盛頓采取齣的具有誤導性的乾預主義政策。在2003年至2008年的五年間,聯儲嚮金融市場釋放瞭巨量貨幣。這五年裏,聯儲供應量(現金、經常賬戶、各種小麵額存款和投資賬戶)上漲瞭40%。聯儲零期限(MZM)貨幣指標(加一係列貨幣市場基金減去定期存款)在這五年擴張瞭50%。
貨幣擴張和利率調控
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監測瞭貨幣擴張對名義和真實利率的影響。在這些年的大部分時間,主要市場利率在調整掉通貨膨脹影響以後,要麼為0要麼為負值。2002年晚期到2005年末,在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以後(通貨膨脹由消費者價格指數確定),聯邦基金利率(銀行據此利率提供短期資金)和一年期國債收益在0與。
在2006年和2007年,這些指數變為正值,但是在2008年早期又變為負值。自此以後,除瞭2009年中短暫升為正值,這些指數一直保持在真實利率為負的區間,有時達到甚至。
被誤導的房貸和補貼抵押
由於2003-2008年的聯儲貨幣政策,銀行業體係嚮所有藉款人任意提供貸款。為吸引公眾貸款,這些銀行不僅下調名義利率(也就是藉貸成本),他們還降低瞭信譽標準。為瞭設法取得信貸數額,金融機構“創新”方式,把抵押貸款包裝成可交易金融組閤,並將之兜售給投資者。這似乎降低瞭這些住房次級貸款的風險,而實際上這些是住房市場上的高風險垃圾債券。由於新産生的聯邦儲備貨幣促使住房購買者不斷推高房價,住房價格持續增長,人們也不再擔心風險。
同時,像房利美和房地美這樣的政府設立的住房保險機構為這些不斷增加的高風險抵押提供擔保,他們自己所依靠的是美利堅閤眾國的“全部信譽和信用”。到2008-2009年聯邦政府正式完全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他們為美國住房市場10萬億信貸中的一半提供瞭擔保。
低利率和低信貸標準也推升瞭消費膨脹,這導緻2003-2008年之間消費信貸上漲瞭25%。從20萬億上漲到25萬億美元。由於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人們沒有動力為明天而儲蓄,卻極大地被激勵獲取信貸在今天進行消費。但是,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在這五年中,平均真實利率隻上漲瞭最多2%。人們的債務負擔集聚增加。
2008年,聯儲寬鬆貨幣和美國政府的信用卡抵押擔保機構都遇到瞭巨大挫摺,隨後在2008-2009年市場暴跌。貨幣泛濫導緻的低利率和信貸方式創新,導緻資源的巨大誤用和錯配:太多人負擔不起房貸;在後泡沫時期的氛圍中,太多投資項目無法持續;經濟衰退之下,人們的財富和收入大幅調整,太多的消費債務已經脫離瞭人們可以真正承受範圍。
經濟崩潰以後的貨幣擴張和利率調控
還是聯儲體係,它製造瞭過剩的貨幣,引起瞭認為泡沫,用甚至更多新造的貨幣造就貨幣泛濫。在2009至2016年之間,美國中央銀行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和巨額“有毒”抵押證券,等量增加其資産組閤規模,擴大基礎貨幣(現金和銀行體係準備金)40萬億美元。這段時間,聯儲以和MZM衡量的貨幣供給相比於2008年都分彆增加瞭85%,近乎使市場中人們所使用的貨幣供給量翻倍。
由於聯儲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和抵押使用於信貸目的的準備金數量大幅上升瞭40億美元,許多人預期和MZM會增長更多,不久,一般價格將齣現更大幅度的膨脹。然而,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從2008年到2016年隻上漲瞭16%,平均每年上漲大約1.6%。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聯儲對銀行體係貨幣調控所造成的新的扭麯。2008年以來,中央銀行一直為銀行支付利息,使其不進行貸款。在某種程度上,成員銀行發現,相比於把所有準備金全都貸給潛在貸款人,他們的超額(未貸齣)準備金的利率更具吸引力(給定風險、潛在貸款人的資信狀況等),潛在營利能力更強。它們讓20萬億這類準備金留在聯儲的賬戶上。
從絕對值上說,吸引銀行保有大量超額準備金的實際利差可能很小。但是在擁有數億或數十億美元的銀行看來,即便很小的利差也能帶來豐厚的收益。
政府乾預阻礙市場再平衡
美國經濟和全體美國公民無法擺脫2008年開始的經濟校正過程。房地産價格被推升得過高,必須迴落到更為現實的水平;一些人恰恰無法負擔這些他們在泡沫時期購買的住宅;要是一開始,寬鬆貨幣政策導緻的低利率,還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貸款擔保項目沒有讓他們涉足房地産市場,他們也不會陷入這般慘淡的財務睏境中。
得到擴張的企業必須大幅收縮,有些甚至要停業。工人們因為聯儲大量貨幣投嚮經濟,獲得瞭本應不可持續的工作,或者本來無法持久的工資,現在他們發現自己失業瞭。
盡管政客們做齣承諾,並用凱恩斯式的妄想欺騙民眾,萬億美元的聯邦救助和“刺激”計劃隻是延長痛苦,延緩瞭真正的經濟復蘇。在2008年布什政府任期的最後幾個月,通過政府強製購買銀行股份,政府強行將資本注入銀行體係,而這需要許多年時間纔能最終扭轉過來。
喬治﹒W﹒布什政府在執政的最後幾年所做的,在貝拉剋﹒奧巴馬政府2009年執政時又一次被延續。奧巴馬醫保法案(美國人負擔得起的醫保法案,把政府健康保險和醫療保健資金覆蓋到幾乎每個美國人身上)是短暫的,它使人經受摺磨,由於美國經濟復蘇成本和影響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一法案使經濟復蘇變得更加睏難。
同時,政府對市場的管製扼殺瞭經濟更快復蘇的能力。2016年,有關聯邦管理私營企業的記錄有大約10萬頁行政命令、限製令和要求,相比於2008年布什政府後期隻有大約80000頁的聯邦管理條例,這份記錄大約多瞭20%。據估計,這要花費企業大約20萬億美元用於閤規費用,以滿足政府管理機構的要求;這比2016年美國國民生産總值的10%還多。
政府乾預拖纍勞動市場
在奧巴馬執政的大部分時期,另一個延緩經濟復蘇的因素是勞動市場參與率。2007年,可稱為勞動力的人數,占勞動年齡人口的66.4%。2017年,勞動力參與率下降至勞動年齡人口的62.9%,大約下降瞭超過8%。這十年,美國勞動年齡人口增加10%,但是根據勞動統計局的數據,增加的勞動年齡人口中參與勞動人數隻有4%。
這些理應存在的,且增加的勞動年齡人數都到哪去瞭呢,如果他們沒有為瞭獲得收入去工廠上班或者找到工作?奧巴馬政府大幅降低瞭從社會保障局獲得傷殘救助的要求,獲得救助無需考慮年齡。
達到這些較低申領要求並獲得納稅人支付的傷殘救助,從而不再去工作上班的人數從2006年的680萬人上升為2016年的880萬人,在美國各年齡段傷殘救助接受者總數上升瞭30%。確實,社會保障傷殘資助花費從2005年的900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超過1500萬美元,增幅60%。
盡管2017年8月政府官方的失業率大約在4.3%的較低水平,年輕人的一般失業率為11.4%,非洲裔美國青年失業率在25.4%。此外,勞動統計局也估計瞭那些樂意接受全日製工作,但卻從事部分時間工作的人,以及那些 “喪失誌嚮的勞動者”,即他們希望能找到工作,但已經放棄嘗試的;如果我們把這些加入到官方統計中,2017年美國失業率大約為8.9%。於是,我們很難看到什麼成功的就業前景,特彆是為瞭滿足奧巴馬健康法案要求,雇主被迫繳納健康保險,於是因為限製工時,那些不能找到理想全日製工作的人隻能從事部分時間工作。
政府支齣和增加的國傢債務
2008-2009年的衰退遲遲等不來更全麵的復蘇,因為各級政府——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大約占美國國民生産總值的35%。換句話說,經濟中每産生3美元有市場價值的産齣,政府就要拿走1美元。從絕對數上說,2017年預計的190萬億美元GDP中,各級政府要拿走70萬億美元用於政府支齣。
但是並不是所有政府支齣來自於可獲得的稅收。藉款,特彆是聯邦層麵的藉款,占據瞭大量比重。這已經大幅增加瞭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當喬治﹒W﹒布什在2001年進入白宮,美國聯邦債務為50萬億美元。當他離開白宮時,在他執政時期這一債務翻倍至100萬億美元。在貝拉剋﹒奧巴馬執政在白宮執政的八年,國傢債務又一次翻倍,在他2017年1月卸任時達到20萬億美元。年度預算赤字持續增加,由於分配“權益保障”計劃,預計未來十年將繼續增長,所以政府債務增長的趨勢還不會改變。
毫無疑問,美國經濟還需要十年時間纔能有某種形式的適當復蘇,盡管一個自由市場早應該復蘇瞭,且能夠更快地復蘇。
市場經濟是解決方案
市場體係是人類繁榮的偉大推動力。它帶給産業和創新利益刺激,在過去半個世紀它在全球範圍內養育瞭數億人口,使他們擺脫貧睏。在世界上,供需的競爭過程促使數萬商業機構的生産活動與消費者的需求達成平衡。
在人類曆史上,沒有一種經濟製度像開放和競爭性的自由市場那樣帶來如此巨大的物質和文化利益。但是如果對其運行加以乾預,市場經濟體係就無法發揮作用。繁重的稅收,拙劣的管製,誤導性的財政支齣和貨幣體係的不當管理隻會像絆腳石一樣把事情弄糟。
2008-2009年衰退開始以後,美國聯邦政府和聯儲能采取的最好政策是接受和承認他們過去的政策導緻瞭人們正在經曆的經濟危機,隨後讓市場自己重迴平衡,並重新確立可持續增長和就業的基礎。
但是,當然這需要把現代乾預主義福利國傢的前提條件、假設和政治劫掠的局麵扭轉過來,還要改變與之相應的,以美聯儲為形式的中央銀行計劃的體係。這需要拋棄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策觀點,這些觀點確實依舊盛行,並指導著全世界的所有政府,包括美國,他們無論處理什麼事情,都會以這些觀點為方針。
需要澄清的是,過去十年美國經濟和世界其他地方所經曆的不是一場“市場經濟的危機”,不是什麼真正自由市場的危機,而是管理和調控的經濟管製體係的危機,這個體係充斥著命令和與之相應的腐敗。哎,在迫近的或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不可能看到任何這樣的政府承認自己的問題,並拋棄目前的做法。
但是,同時穆雷·N. 羅斯巴德對政府中央銀行體係和誤導性的乾預政策如何導緻和延長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給齣的解釋卻富有洞見,並在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現在這本書也有瞭中譯本,它為世界上這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巨人提供瞭機會,以理解過度信賴政府力量以確保和維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將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它也有助於理解競爭性市場製度是多麼重要,即便在銀行和金融領域也是如此,它會為社會中的所有人帶來長期的經濟益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