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河,四川省南部县人,四川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班学员。已在《山花》、《花城》、《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有散文入选《2011中国散文年选》、《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已出版散文集《在川北》。
※内容简介
《瓦下听风》是一部关于乡土题材的个人散文集,共分为三辑,集合了彭家河近年创作的二十八篇散文精品,曾入选“2013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散文”。
彭家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讲述浸透着乡土风情的农村故事,展示了在城市化进 程中乡村的变化,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游子对原乡的感恩和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缘。面对城乡隔离、土地荒废等现象,彭家河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同时也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名家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穆涛 ——
《瓦下听风》直面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观照时代的焦灼与裂变,着力点在人与物命运上。写作者笔法独到,笔力沉实,既浑然开阔,又鲜活具体,从文体到内容,均是当下散文写作的一种新突破。
《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著名评论家 王兆胜 ——
彭家河的散文有新意,是他心灵的歌唱和对思力所及的探索,值得给予充分肯定。一个作家没有对于天地阔大与精微的体察,是不可能写出佳作的,这也是彭家河作品的价值所在。
※编辑推荐
《瓦下听风》是一本极具人文色彩的散文集,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作者通过对故乡之物的细致刻画,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对“逝去”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从不否认自己的农民出身。农村永远有我想知道的近况,还有我忘不却的过去。对于农村题材的图书,也会倍感亲切,但是没有想到过,读一本农村题材的书,会让我感觉很吃力。会有很多弄不明白的哲学问题和动植物间的关系,就好比《草》和《米》。 草,米,...
评分《瓦下听风》是一本极具人文色彩的散文集,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作者通过对故乡之物的细致刻画,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对“逝去”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彭家河在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彭家河的散文有新意,是他心...
评分瓦下听风——最初看到这个诗意盎然的书名时,就被这四个字的意境所感染。与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不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那里都是红墙红瓦的砖瓦房,所以我对“瓦下听风”所描绘出的意境,还是有颇多感触的。很是怀念小时候,与弟弟、邻居等玩伴,在胡同口追逐嬉戏,打打闹闹的...
乡村虽然在衰落,但也在新生。
评分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回到了家乡,可是我的故乡不见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但还是很期待回到往日时光!这就是我们的故乡生活,我们的往日时光——瓦下听风!
评分第一部分的乡村进化史写的很具体,曾经我也是从农村里出来的,读着作者的文字,仿佛很多物件还在眼前,作者有些对城市化进程的不适应,对农村文明的流失感到哀叹和惋惜,后两部分则更简洁些,轻松点。
评分每一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为了所“触动”,农村正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消逝”!记忆中的“故乡”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至于模糊,消逝!
评分据说中考题常会选这本书中的作品,作者的确长于煽情,除了少数篇章略嫌啰嗦(同段重复用词太多)以外,笔触很动人。不过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看过的一半,只有一个主题,“伤感于凋敝农村的荒凉景象”。农村生活确实有不少美妙之处,但作者的伤感基本都有如:遥想原始社会中大家都穿树叶,现在人们身上的衣服却少了树叶的清香。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农民们啊,你们为什么要离开农村呢?去了城市你们也比不过城里人啊!干嘛要奢求城里的好日子呢!没有电灯、用土建屋不是挺好的吗?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自己盖一个土屋,一年三百六十天自己种田,在煤油灯下写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