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前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读起来就会有些吃力,很多章节里缺少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作为铺垫和联接,所以这个“逐层深入性”就显得比较差了。 但眼下还没有别的入门性书籍来替代它,只能凑合着读了。
評分 評分如果以前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读起来就会有些吃力,很多章节里缺少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作为铺垫和联接,所以这个“逐层深入性”就显得比较差了。 但眼下还没有别的入门性书籍来替代它,只能凑合着读了。
評分http://zhidao.baidu.com/share/2e1b74511e3a708ea4c56f363fea84a0.html 還不錯,值得看看。
評分由于此书收录的是作者面向文科类学生的天文历法讲座,因此相关内容还是比较通俗浅显的。要想了解我们老祖宗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和智慧,此书可以作为一本不错的入门书。而且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了此书不会从数学物理方面来入手研究,不是侧重于计算应用,而是天文历法知识的...
古代天文曆法必讀書目,講到第五講四分曆關於授時的編製方法,真心看不懂瞭,需要用的時候二刷三刷。而且天文曆法之學是讀懂古書的鑰匙,如《詩·七月》用例,《毛詩》主周正,《鄭箋》主夏正,王力主周、夏並用,高亨主特殊之豳曆,皆誤。實際上“七月流火”之“流”屬於古人觀星之“中、流、伏、內”四位,流意為心宿偏西約30度,再與《夏小正》《堯典》《月令》等比勘月份則知,《七月》用醜正,再以《毛傳》“一之日,十之餘”說用之觀象,則閤若符節(簡而言之,詳參頁104-107)暫列參考書目《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中國天文學源流》《中華古曆與推算舉要》《中國的天文曆法》《古代天文曆法釋證》《認星識曆——古代天文曆法初步》《天學真原》《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天文學史大係
评分等瞭好久,終於盼來這本書的再版瞭。張聞玉先生,自不必說,這本書的經典也不必說。天文曆法這類絕學,中文係的學生都不一定懂。唉,每每嘆息中國文化的繼承,文明看似3000年連綿不斷,其實屢屢斷層!
评分此書仔細閱讀過兩三遍,有許多地方看得還不止這些。作者本人在這一領域是有一定學術分量的,被徵引的頻次也較高,與其師張汝舟先生在這一領域也是成一傢之言。再版與原版相比,主要是校正瞭一些明顯的硬傷,彆字或不恰當的用詞,另外增添瞭《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張汝舟與古代天文曆法學說》一文,對書中的錶格進行瞭重製。前次看到辛德勇老師的《史記新本校勘》,其中也有一部分專門討論瞭在古代曆法方麵的幾傢,此書個中觀點赫然其中。不禁又讓人竊喜,有此書做入門,再看名傢的著作不緻難望項背。
评分沒有一定的古漢語、古代曆史、地理、數學知識的人,真是不太容易看懂這本書!
评分古代天文曆法必讀書目,講到第五講四分曆關於授時的編製方法,真心看不懂瞭,需要用的時候二刷三刷。而且天文曆法之學是讀懂古書的鑰匙,如《詩·七月》用例,《毛詩》主周正,《鄭箋》主夏正,王力主周、夏並用,高亨主特殊之豳曆,皆誤。實際上“七月流火”之“流”屬於古人觀星之“中、流、伏、內”四位,流意為心宿偏西約30度,再與《夏小正》《堯典》《月令》等比勘月份則知,《七月》用醜正,再以《毛傳》“一之日,十之餘”說用之觀象,則閤若符節(簡而言之,詳參頁104-107)暫列參考書目《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中國天文學源流》《中華古曆與推算舉要》《中國的天文曆法》《古代天文曆法釋證》《認星識曆——古代天文曆法初步》《天學真原》《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天文學史大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