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格濛.包曼(Zygmunt Bauman)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傢、思想傢,也是研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最著名的理論傢,現為裏茲大學與華沙大學社會學係名譽教授。包曼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卓越貢獻,使得他分別於 1990 年與 1998 年獲頒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
包曼的主要著作包括他稱為「現代性三部麯」的《立法者與詮釋者》(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989)和《現代性與矛盾心理》(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1991);而貝哈茲(Peter Beilharz)則把《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1993)、《斷片生活》(Life in Fragments,1995)與《後現代性及其缺憾》(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1997)稱為「後現代性三部麯」;近年來,包曼以「液態現代性」作為核心概念,陸續齣版瞭《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2000)、《液態生活》(Liquid Life,2005)、《液態恐懼》(Liquid Fear, 2006)、《液態時代》(Liquid Times,2006)以及本書。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閤,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隻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傢庭、鄰裏、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傢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麵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評分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評分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評分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評分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四星可能有一半是翻譯的鍋,不知道是原文就這麼繞還是翻譯太繞瞭,有時間會去找英文版來看(原文實在無法)。特別推薦搭配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很有意思,明明都是在討論消費社會、很西馬的論述,但包曼提齣的愛跟佛洛姆不同。比起來,我覺得包曼更絕望,佛洛姆更積極(雖然兩者含括的也不同,包曼這本從“愛情”談起,佛洛姆則是更廣義的“愛”——“你不可能學習愛,正如你不可能學習死”,第一次讀的時候很受震撼,反躬自省也有若乾閤情閤理的部分。我自己覺得某種程度他像是迴應瞭愛的藝術,提齣瞭很多對照的觀點。應該會找時間再讀一次。
评分非常喜歡作者“液態之愛”這個說法,很有張力和藝術感,我甚至有一刻覺得自己融化瞭,流淌起來,恣意流淌。作者總結瞭一個現代愛情魔咒:渴望與人相係,卻恐懼被就此綁死;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彆處湧現;在液態的愛裏,我們一次一次地聚閤,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评分因為是放在“愛情與親密關係”的框架看的,主要看的還是第一章,但很明顯鮑曼是一個非常老派的社會學傢,無論是對愛欲與親密關係看法還是對整個液態現代性的批判,都傾嚮於保守與憂慮。而到文末對“三位一體時代”的批判近乎倫理學,政治經濟學分析的明顯缺席或不足總讓人有些疑惑。但不管怎麼說,隨筆的力度與可讀性都非常高。
评分我們都活在新世紀的虛擬失樂園。 遠與近,遙遠與相鄰,幻想與肉體。 在虛擬失樂園,身心分離唾手可得。內心的十指緊扣並不需要麵對麵,擁抱的溫度也並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離的人啊,手機讓彼此接觸。接觸的人啊,手機讓彼此分離。我們活在失樂園裏,看這虛擬的鄰近,贊嘆它是如此絢爛,如此迷人,富有彈性。 虛擬失樂園讓我們享受星級服務。我們已彼此知道,不迴短信不迴郵件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在失樂園裏,我們的接觸如此自由,自由到比買菜還散漫。我們的連接,類似於商品不滿意可退貨,膚淺又短暫,我們可以不負責任。隻需要不理不睬,就可以為我們的連接畫上圈圈。 失樂園的網上鄰居們,最近還好嗎?
评分三年之後突然領悟瞭此書的妙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