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從“野閤”講起
司馬遷說,咱傢聖人是“野閤而生”。這個“野閤”,太詭異瞭。像我這般宅心不那麼仁厚的小人,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恐怕就要想起一大片高粱地,風一吹……阿彌陀佛,這樣想聖人會挨雷劈的。於是就去看書,纔發現古人也對這個詞頭疼。
二、聖人也是苦齣身
“多乎哉,不多也”,這話,因為孔乙己的茴香豆而盡人皆知瞭。原來卻隻是孔子的謙辭。有人把孔子的纔能歸結為天賦,孔子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寜願把自己的能力歸結為少年時代生活環境的壓迫。“少也賤”三個字,使我們明白“聖人”成長曆程的艱辛。
三、孔子的學曆
在孔子看來,學習不是“背著書包上學堂”,也不是職業培訓,“學而不厭”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需要終其一生來踐行的事業。“十有五而誌於學”,是說孔子到瞭十五歲的時候,已經有誌於做真正的學問,並且要堅持一輩子,不為物質上的利益動搖。
四、禮崩樂壞:孔子所生活的時代(上)
在孔子的時候,社會已經開始敗壞,但還沒有壞透;禮樂已經開始崩塌,但還有它的權威。明白瞭這一點,我們纔能對青年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舉動有更好的理解。“禮樂”的本質已經變化,但人們還在韆方百計地撐門麵,這一切,都是經不起孔子的質問的。
五、君不君臣不臣:孔子所生活的時代(下)
我們是否也常常同站在時代急流旁邊的孔子一樣,感慨於逝者如斯,人心不古?迴看孔子的時代,是否也讓我們感覺到時代與時代相類似,“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或者說,孔子就活在我們的時代,孔子的境遇,就是列位看官和說書人我日常的境遇?
六、有教無類:初為人師的方針
講“有教無類”,歡迎各種人品的學生進入門下,本來是一件危險的事。如果有資質魯鈍甚或品行下流的人來投靠,往小瞭說,是浪費教育資源,往大瞭講,是有辱斯文。然而孔子不這麼想,他對人性的改善有十足的信心。
七、先進於禮樂:孔子講“禮”(上)
“禮教”雲雲,並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在的需要。我們怎麼纔能把美德發揚到適度適量?標準就在於“禮”。“禮”是一整套的行為規範,凝聚瞭世世代代的生存經驗,是生活的潤滑劑。“禮”的教養,使得我們的處世態度變得不溫不火,不卑不亢,恰到好處。
八、人而不仁如禮何:孔子講“禮”(中)
春鞦時候,禮樂從貴族生活的必需,漸漸成瞭沒有內容的空殼子。於是,有人開始高談破壞禮樂。孔子對當時的禮樂狀況也不滿,但他提齣的方案,不是去破壞禮樂,而是把原來屬於禮樂的東西還給禮樂。
九、禮之用和為貴:孔子講“禮”(下)
從重視禮樂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到發掘禮樂的根本在於人心,再到提齣“和”來補充“禮”的不足,孔子禮教思想發展的脈絡非常清晰。其中,一個基本的傾嚮,就是越來越重視“禮”的本體,而對“禮”的形式采取一種變通的態度。
十、在齊國初試鋒芒
“溫、良、恭、儉、讓”,指的是孔子通過禮樂所涵養的一種氣象。有瞭這種氣象,孔子纔能以布衣的身份,得到統治者的敬重和信任,施展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孔子先學禮樂,而後從政,使得他的政治,也變成為一種天真而純潔的政治。
十一、言誌:孔門教學實錄(上)
有一段時間,孔子比較閑,跟學生的關係也就特彆親密,經常和學生在一起,三三兩兩,聊聊天,看看雲,談談琴,風雅得不得瞭。當時孔門師弟子之間問答的從容活潑,令我們在兩韆年以下,仍然心生無限的嚮往之情。這或許就是孔子為什麼被稱作“萬世師錶”的原因吧!
十二、侍坐:孔門教學實錄(中)
“暮春”,美麗而傷感的季節,和風麗日,花雨翩翩;“春服”,舒適而誘人的衣裝,大袖飄飄,環佩齊鳴。有大人,有小孩,人不多,卻一團和氣。登上高處,吹吹已經很有夏意的涼風,唱著昂揚的歌,一路走迴去。“詠而歸”,歸到哪裏去呢?是自己的傢麼?還是夫子的仁義之門?
十三、孔顔樂處:孔門教學實錄(下)
遇到貧窮、挫摺、睏厄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快樂的心,不怨天、不尤人,對人、對己、對萬物抱有一種快樂而且寬容的態度。那麼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什麼“宮室”和“陋巷”、山珍海味和簞食瓢飲的區彆,這纔是“孔顔樂處”的真諦。
十四、知天命:從政生涯的開端
修煉瞭十多年,到瞭五十來歲的時候,孔子覺得火候差不多瞭。自己的本事,應該是可以供大傢嘗一嘗瞭。“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在等那麼個識貨的商人啊。”這個“識貨的商人”,也就是能夠任用孔子,實現孔子政治理想的君主。
十五、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做瞭司法部長的孔子
孔子在任大司寇的三年期間,處理瞭大量的案件,對於法製的局限性,有著清醒的認識:政法、刑罰都是外在的強製力量;隻有通過禮樂道德的教化,纔能把為善拒惡從一種外在的要求,轉變成老百姓內在的需要。
十六、夾榖之會:孔子的外交纔乾
這一迴,孔子轉行搞外交,獲得完全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為孔子對齊國君臣上下的關係,以及齊國人的心理,都有相當的瞭解。齊國雖然是強國,但在文化上對魯國有自卑感。這是孔子在會晤之前,就已經看準瞭的。
十七、墮三都:差一點做成一件大事
“三都”,是魯國疆域內的三個軍事要塞。孔子墮三都,意在強化公室,抑製“三傢”的權勢;季氏、叔氏支持墮三都,則是為瞭除掉傢臣,鞏固自傢的權勢。兩方麵,閤作著同樣的事,卻有完全相反的打算,真可謂是“同床異夢”。
十八、遲遲吾行:離開鄉邦的惆悵
對於魯國的政治,孔子早已看齣不對的苗頭,卻一直沒捨得離開。這一方麵,固然因為魯國是孔子的祖國,而且孔子在魯國政壇也有很好的政績,打下瞭一定的基礎,半途而廢,實在可惜。另一方麵,則更因為孔子有一種“知其不可以而為之”的精神。
十九、喪傢之狗:周遊列國的概況
“喪傢狗”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賴皮。說得好聽點,就是不怕打擊,堅持不懈。既然迴不瞭傢,那就得學會在外麵生存。有時要堅持原則,有時得做些讓步,有時要不懼睏難,有時要明哲保身。“此心安處即我傢”——普天之下,沒有什麼地方不是我的傢!
二十、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齣師不利不要緊
“木鐸”是一種鈴子,外麵是銅質的,裏麵的鈴舌是木製的。古代公傢有什麼事,就派叫作“行人”的官員,拿著這種鈴鐺到處走,來召集四方的人民。有人說,孔子到處流落,正是上天的旨意,因為老天要讓他搖著“木鐸”,周流四方,去宣揚真正的大道呢。
二十一、孔子見南子:尷尬人偏逢尷尬事
非但衛靈公對孔子感興趣,連他的老婆,叫做南子的,也對孔子很覬覦。她讓人傳話給孔子說:“四麵八方來的君子,如果不覺得是屈辱的話,隻要想跟我們主上結為兄弟之好的,肯定也要見一下小女子我。”這事放到現在,可能會讓人心花怒放,但在孔子看來,卻不是好事。
二十二、好德如好色:沒有辦法的辦法
好德如好色,包含瞭性惡的前提,卻能得齣性善的結論。“好色”是我的本性,是惡;“好德”是彆人強迫給我的東西,是善。但是,如果能像“好色”一樣“好德”,也就是把強迫變成本能,那麼我的本性也就是善的瞭。
二十三、耳順:孔子的“精神勝利法”
孔子的“精神勝利法”:遇到什麼事,首先自己不生氣,然後再去排解彆人。他的秘訣,不是祭起“天命”的大旗鼓氣,就是拿“君子”的帽子砸人。精神固然不能戰勝肚子,卻多少補充瞭肚子的不足,你看,這一迴,孔子師徒竟又奇跡一般地戰勝瞭飢餓,重新上路瞭。
二十四、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孔子的“人間情懷”
孔子認為,世界越混亂,就越需要正直的人參與。換句話說,正是世界的殘缺成全瞭孔子的事業!孔子雖然被這個亂世排擠、坑害、驅逐,卻一點都不怨恨亂世。我們這纔知道孔子為什麼這麼頑固地相信“天命”:如果不是老天要成就我做一番大事業的話,這世道能這麼亂嗎?
二十五、不仕無義:孔子是“官迷”
其實做官有什麼不對?關鍵是,做官不僅僅是為自己謀利,更要為民做主。像孔子這樣,豁齣性命求做官,做瞭官,不討好上司、不奉承下屬,一心一意追求理想的人,我們今天好像還不多見。
二十六、名不正則言不順
葉公說的,是國法:太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何況你一個老子?孔子說的,則是名分:人和人有等級之分、親疏遠近之分,為瞭維護父子名分,不惜推翻國法。如果父子關係發生瞭問題,君臣關係也就不穩,整個文明社會失去瞭存在的基礎,用來維護這個社會的法律也就沒瞭意義。
二十七、鳥能則木:中國第一“海歸”
孔子這隻鳳凰鳥,要選一棵樹歇歇腳。哪棵樹被選上瞭,應該感到光榮纔是。而且要緊張,好好錶現,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這隻鳥看到彆的什麼高枝,就要飛走瞭。
二十八、中道而廢:慘淡而悲壯的收場
我們迴過頭去看孔子一生的從政經曆,幾乎沒有一件事是完全成功的,但每一件事都有成績,有收獲,更給後人留下無窮的教益。他晚年在魯國,最終放棄齣仕的努力,就好像一個跑馬拉鬆的運動員,還有一百米,就要完成全程瞭,突然發現自己沒瞭力量,慘淡而又悲壯地退齣瞭比賽。
二十九、讀書與做人:孔子最後的教導
後代深通“經學”或“國學”的許多人,未必懂得做人,更不懂得做官。這離孔子晚年改定“六經”的初衷,已經差瞭十萬八韆裏。所以我們今天,還是要重新迴到孔夫子那裏去求教,切切記住:讀書和做人,原本是一件事,韆萬不要分開!
三十、聖人之死
你聽,多美的歌詞啊:孔子長得高,原本是玉樹臨風,這時候卻大病瞭,好像是將要傾頹的玉山,好像是將要摺斷的棟梁;我還喜歡孔子在這首歌裏麵用的“萎”字:哲人的生命如同花一樣,花開花落,沒有人能阻擋。
三十一、孔子的吃喝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做人就得請客吃飯。民以食為天,討論孔子的日常生活,我們首先要考慮:孔子吃什麼?怎麼吃?在古代,吃穿住行,都是禮樂文明的一部分。孔子吃什麼、怎麼吃,不僅關係到生活的需要,也有政治的意味、藝術的考量。
三十二、孔子的穿戴
我們現在搭配衣服,講究對照。孔子正相反,他主張全身上下都一樣,外衣內衣分不開。這樣做,未必是從美考慮,主要目的還是體現“正”:純正、單一的顔色,代錶著心地正直、為人方正。
三十三、把“仁”當作心靈的傢
孔子把“仁”作為心靈棲居的傢園。隻有把心安放在“仁”這個處所裏麵,你纔能忍受窮睏帶來的痛苦,而不變節,纔能延續快樂帶來的幸福,而不過度,也就是達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境界。
三十四、樂水,還是樂山?
智者和仁者,一個進取如大河,一個保守如高山,兩相結閤,纔促成瞭人類社會的均衡發展。所以孔子兩邊顧及,各取其一長,頗有中庸、平衡的意思。
三十五、君子儒•小人儒
“君子”和“小人”,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蕓蕓眾生的兩種生活狀態。可能你很普通,努力一下,就成瞭君子,懈怠一下,就淪為小人。君子小人,差彆不太大,更不會黑白分明,塗在臉上。
三十六、君子不是機器
社會還需要另外一種人,他們有專長,也有眼光,瞭解世界大勢,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即使在他們的專長之外,也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這樣的人,不僅是社會機器的部件,更是整個社會機器的設計者和保養者,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帝王師”,或者“君子”。
三十七、“忠恕”是孔子的根本大道
從字形上看,“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正中,是衡量自己,一點都不欺騙自己,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恕”就是“如心”,自己怎麼想,對彆人也“如其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是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
三十八、“中庸”是孔子的根本大法
講一個人是“中庸之道”,有點貶義在內,相當於說他是好好先生,牆頭草,沒原則。但在孔子那裏,卻正好相反。“中庸”是一杆尺,是世界上所有原則遞歸到最後的根本原則,同樣也是世界上最難把握的原則。
三十九、從大同到小康
提供一種烏托邦,不是說我們要趕著去實現,而是為眾人指齣一個方嚮,為社會確定一種價值。人類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上生存,方嚮感是很重要的。西方人有宗教作為烏托邦,我們孔子不講鬼神,便把大同世界當作烏托邦。
四十、真孔子?假孔子?
“假作真時真亦假”,現代人講孔子,喜歡打假。我講孔子,偏偏要從虛假裏麵看真實,告訴大傢:無論是漢朝人的孔子,宋朝人的孔子,漢武帝的孔子,明太祖的孔子,孔子還是那個孔子。被歪麯、被利用,都是真實之一種。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