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牛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伏尼契
出品人:
页数:355
译者:蔡慧
出版时间:2018-6
价格:3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8317
丛书系列:译文40
图书标签:
  • 译文40
  • 外国文学
  • 伏尼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上海译文
  • 爱尔兰文学
  • 爱尔兰
  • 2018
  • 文学
  • 经典
  • 小说
  • 外国文学
  • 革命
  • 成长
  • 悲剧
  • 信仰
  • 反抗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后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最爱之一。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飘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牛虻》还讲述了牛虻与姑娘琴玛白雪般纯洁无暇的爱情,以及对父亲的爱恨交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和刘小枫一样,我从来也不觉得牛虻是一本革命小说,所以每每有人把它和那本炼钢的扯在一起,我都觉得挺搞笑。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中一次期中考试前夜。那时候有考前晚上必看漫画的古怪习惯,好像这样就会考得比较好似的。不巧机器猫借出去了,就顺手抓了这本来看。结果被深...  

评分

再见牛虻 (耶稣)这个虚伪的受难者,他在十字架上被钉了六个小时,真的,然后就死里复生! Padre,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我也是死里复生。 ——牛虻第三部第六章 一 琼玛vs绮达 当很多年以前,我初次邂逅牛虻的时候还非常懵懂——而这样的...  

评分

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在大家对现实口诛笔伐的时候,牛虻用他的行动阐释了他自己的信仰。虽然是一部时间久远的小说,但由于作者把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让我觉得牛虻就在自己身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我们自动抛弃了信仰,我们自愿沉沦,因为现实的残...  

评分

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英雄,他是他们的偶像,打架的信心,被揍的隐忍,痛苦的勇气,眼泪的死敌,父亲的代替,当然也是装逼耍帅时心口的一股骄傲和热气。 现在回想起来,对我,却是一个女性的开头:妈妈介绍《牛虻》给我看,最后加了一句感叹:琼玛与亚瑟的爱情呀~~ ...  

评分

”一个行将死去的人有权憧憬他的一个幻想,我的幻想就是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对你总是那么粗暴,为何久久忘却不掉旧日的怨恨。你当然明白是为什么,我告诉你只是因为我乐意写信给你。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换做托尔斯泰来写,一定会更深刻。它不像堂吉诃德,乍一看是一通闹剧,内中却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而这里却是填得满满的,一切读者看到的就是想要呈现的。可是牛虻的人物形象并不丰满,没有感受到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强烈的、被其个人的魅力深深折服。况且将人物一分为二做善恶对立,对于一本名著级别的小说而言是很掉价的,只有神父这一形象相对立体,但也没写到最深刻那一步去。这是作者水平的局限

评分

看哭了,尤其狱中那一段。我觉得不用刻意把它当革命小说看。

评分

「可你要是老是把繮繩拉緊,那就別怪最聽話的馬也要尥蹶子了。」、「我以前相信你就像相信天主一樣。天主原來是泥塑的,可以被我一錘子砸得粉碎,而你,也一直欺騙我。」——太精彩!宗教與人性,革命與愚昧,父與子,神父與教徒⋯⋯種種衝突之下,造就完美的情節堆疊。

评分

父子狱中相认的场景,牛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主教对于天主的信仰之间的矛盾让主教做出了痛苦的决定,还有阿瑟对琴玛的爱始终如一,牛虻英勇牺牲的精神让人敬佩。

评分

全书最精彩的便是琴玛和牛虻在看小丑的对话和红衣教主与圣体的对话,当我读到牛虻给琴玛留下的书信时,我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感叹这个坚韧的生命,以及那种要和教会决斗的决绝以及对红衣教主又爱又恨的矛盾,我惋惜那个喝人血吃人肉的世界,我不甘那个看透世界瘸子说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