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狼》是作者赫尔曼·黑塞的自传体小说。荒原狼是个年近50的人,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本书以一种忏悔式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也同样暗含着外在的现实。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喜欢的是,所形容的荒原狼这样一种群体。过于自大和狭隘,并且偏偏花了快半本书的笔墨。喜欢的是,关于自我的剖析,两个或者多个自我的抗争。尤其是遇见赫尔米娜之后,新哈里的出现带来的自我反省与悔悟,还有新与旧的纠结对抗,描述的太好了。同样好的是,结尾将所有挣扎矛盾和痛苦化作棋子装入口袋,似乎真的能够不被掌控了。另外,没有时代背景的话真是要失去很多理解。
评分黑塞还是那样擅长用对话和分裂的形式进行说教,只是这部荒原狼由于是"情绪"的宣泄和自我的审视,使得其充满了激情与狂热的无力,而他对于这种矛盾痛苦描写得又是如此形象,以至于我变成了哈里。魔法剧院,爱与鲜血,从自我消亡到自我救赎,作为对自我的坦陈和鼓励来说,已经非常足够了
评分翻译有错漏,不怎么喜欢。对市民阶层,对自己都很刻薄,很无情,读了可以理解企鹅为什么说她没有见过喜欢黑塞的人了。
评分翻译有错漏,不怎么喜欢。对市民阶层,对自己都很刻薄,很无情,读了可以理解企鹅为什么说她没有见过喜欢黑塞的人了。
评分太近了,我已经窒息过无数次……心不心疼荒原狼是一回事,但我是打心眼里和黑塞一起难过的。我想,如果威廉斯和他认识…… 我为赫尔曼黑塞在书中自我分裂式的讨论高兴,我的精神时刻被他的思考点染着,我为他难过,也为自己难过。之前看到有人说这部书里有些许嘲讽,但我更关注的是那个永恒的问题。黑塞有底气、有过成熟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爱上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