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如何在下沉的世界建造自己的纪念碑?
周嘉宁中短篇小说新作,不可复制地书写八〇后青年一代的心灵与漫游
*
一场世纪初的漫游,介于即将失去的时代与正要开始的时代之间。从上海,北京到香港,可爱平凡的年轻人在规则的缝隙间呼吸,嬉戏,仿 佛青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书中的叙事者穿梭在北京奥运会,郊野音乐节,城市马拉松和低像素电子游戏的场景之中,曾经的大众偶像与地下青年文化交织成时间的舱体。
好比从未被命名的巨型动物出现在眼前的震撼和迷惘,或者站在林间空地时,头顶的银河。在《基本美》中,周嘉宁于千禧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尚未被定义的状态,以一种轻盈,逆流的语言,标记出他人与自我,意义与美学的崭新边界。
一本集子,包含了周嘉宁近几年创作的 8 篇短篇小说,腰封上写着「转型力作」,但对于我来说这无所谓,因为这可以算是我头一次认真读她的作品——不算上中学时期读过但早已忘记的《杜撰记》的话。腰封上的三个问题(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如何在下沉的世界建...
评分看完了。 作为一个笨拙的读者,我感到这8个短篇小说很容易看下去,因为它们可以被外行的我简单粗暴地理解,所以我觉得好——不知道创作者看到这样的话会不会当作夸奖。 首先不想费心理解的是封面上称作者的“转型”,我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即便我以前看过作者的《密林中》《荒芜...
评分“所以短篇集会叫什么名字?” “《基本美》。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呃,我不大喜欢,觉得怪怪的。” “我倒不这么认为,它有一种吸引力,若是不认识bo,在书店里看见这本书,也会因为这个名字而拿起来翻一翻。” 可能是三月,也可能是二月,总之已经不那么冷了,对话...
评分阅读的过程如同踩在时空切换键上,看到了过去、当下和未来,一种多棱面的切换,也并不突兀和僵硬,是冷静且徐缓的叙述,反映了生活里的困窘、缝隙、挣扎和踟蹰,也感受到了属于时代的呼吸。可以说不是“基本美”,而是“非常美”。
评分好普通,请用良心评分
评分朋友你好!盛夏结束了。香港回归时我读高中二年级,青年改造了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就算一无所有,还可以去崇明。走了好远的路,等来的却是末日的风景。湖上冻硬的平流雾,是夜跑者的威士忌。雪地上行走的小鸟,和我聊冰得刚刚好的生啤。住在屋顶的Erica,要实践穴居人的饮食法。不愿泊岸的冲浪手,在瀑布下和精灵说话。麦记的最后一夜,我们坐错了离岛的渡轮。这么多年过去,你爱的还是各式各样的造梦人。
评分转型之作?我看还是不要转了,就《基本美》一篇勉强能看大概也是因为还像以前的写法,且是集子里面最近的一篇,所以又何来转型之说。因为是我爱的周嘉宁啊,所以给两星吧。以及,那些最珍贵的笨拙气息不见了,竟然也没保留创作能力,我也是很奇怪了。我真是又气又遗憾!
评分很喜欢,一种轻盈的复杂,是难得在她的小说里感受到的轻盈。啊,确实是基本美,是游戏世界里大陆上闪着光的低像素的灯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