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穆迪(Raymond A.Moody),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后因对医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继续到医学院学习并教授医疗哲学,并取得西乔治亚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被《纽约时报》誉为“濒死体验之父”,并因其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如今,他仍在不遗余力地继续其事业,出版相关书籍十几本,在全球销售几千万册。并积极在各地举办相关讲座,普及濒死体验的知识。
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
创下全球销售超过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
.....................
※编辑推荐※
☆濒死体验研究之父的经典著作
本书作者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创下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
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很多人因此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终极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其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至今已在全球销售超过1300万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5周年授权中译本,数位知名科学家联合推荐
本书为25周年特别纪念版,增加了国内外几位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序以及21世纪濒死体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方面,也比之前的译本更加准确、生动和详尽。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
※名人推荐※
穆迪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布鲁斯·葛雷森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麦尔文·摩斯 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 著名濒死体验研究者
穆迪博士在书中所述的研究将燃亮并确认我们两千年以来被告知的事实——死后仍然会有生命。
——伊丽莎白·罗伯斯库勒 濒死体验研究先驱,畅销书作家
本书开创出一个过去一直因事涉秘密而被科学界搁置一旁的研究大领域。
——黄荣村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
Amazon评论53人4.5星,相当不错的评价。在无数对于死亡主观臆断的猜测之外,这是一本有医学背景的博士对于濒死体验的记录,从研究方法来说,这还称不上是研究报告,但无论如何它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信息。 作者摘录了他所访谈的150个濒死案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分,当然,...
评分一段奇特的心理变化历程。之前,自己一直在两个次我之间矛盾挣扎和痛苦。叫现实的那个次我说:你就应当按照大家都遵循的方式去生活,不应该再有更多的想法。叫心灵的那个次我说:人的意识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有巨大的能量未被发现,你应该去探险。在分裂得受不了时,决定去接触...
评分写下标题,大夏天的打个寒颤,脑海中自动浮现《地狱少女》里阎魔爱那经典的一句日文台词: 一遍、死んで见る? 虽说弹幕里总是各种萌萌萌小爱我嫁,想想若真是身临其境,却是不管天气多炎热,都得被近在眼前、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惊到透心凉——心是没法飞扬了。 老实说,作为...
评分十年前在亚马逊上买了英文版的《Life after life》,那时还没有中文版。 六年前的冬天,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几乎将我击垮,昏迷三周、做了两次大手术才从鬼门关里面侥幸活过来。 出院后我又从亚马逊订购了一本,送给我的主治医生。 我告诉他,书中所描述的东西,我自己深有...
濒死体验(NDE)和自我离体经验(OBE)研究,在今日也不稀奇,然而在1975年,却是令人噤若寒蝉的,灰色甚至禁忌之议题。作者无畏社会环境的封锁桎梏,开创早已存在,而为众人所默视的新兴领域。本书文风克制,冷静,引用皆有出处。作者不急于给出全套解释,不急于强行说服读者,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摆出氛围,此亦足矣。个中内容如何,全赖读者自行判断也。
评分【藏书阁打卡】 这本1975年的书讲述濒死体验。作者研究综合出15个典型元素:无以名状,听到消息,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声响,黑暗的隧道,脱离身体,和别人相遇,光的存有者,回顾一生,边界或界限,回程,告诉别人,对生活的影响,对死亡改观,佐证。《圣经》,《西藏度亡经》,柏拉图,伊曼纽·斯威登堡,等著作及先贤都曾有类似濒死体验的描绘。基于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论说方式,它让人不再恐惧死亡,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重要性。这本小册子百余页,价格52元,显然虚高。但就价值而论,或可重塑人生观:务必爱人,并不断学习知识。此版译者台湾人,虽力图信达雅,但建议有能力者还是看原著吧。
评分作者基于150段濒死经历分析,总结出一个看上去还行之有效的模型,认为人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会有15种元素。(不会是每一个人都有15种经历,元素排列都不一样) 但那些别人描述的濒死体验,我好像都有在自己的梦境里体验过,比如说脱离自己的身体,在天花板上俯瞰自己的肉体,在强光里穿过长长的隧道。 罗素说:「哲学就是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像濒死体验这样的研究课题好像只能由哲学去解释,去寻找一种捉摸不定的边界。 以前总觉得科学和非科学一定是界限分明的,但是濒死体验这个研究对象似乎横跨在科学和非科学之上,我们可能未来很多年都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解释(就像之前看心灵哲学的时候一样),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如老牛一般哼哧哼哧向前,却不一定能找到一个结果,更不能确定这个结果的正确与否。
评分想到黑镜的一集。
评分真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