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穷人的信心源自贫穷,也毁自贫穷;印度死亡于信仰,也复活于信仰】
【一个死亡的国度,一个复活的国度】
----------------
★ 温暖、宽容、人性,书写了一个在现代化洪流和传统力量夹击下的国度的雄心与悲剧,是真正理解世纪末印度的最好作品。——《华盛顿邮报》
★ 这是一部印度人的眼睛看印度的杰作,是一部希冀之作。——《卫报》
★ 奈保尔抛弃了以往那种焦虑、愤怒和高傲的情绪,印度不再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与剧烈变动的崭新的印度。——《时代周刊》
----------------
V.S.奈保尔第三次来到印度。奈保尔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进而创作出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奈保尔写作《印度三部曲》的时间跨度长达25年,自1962年第一次踏上这片他血缘上的“故土”开始,一直到1988年他第三次在这个国度旅行,才终于为这“三部曲”画上了句号。 这三部作品除了时间上的递进外,并无明显的主线。奈保尔几乎在每部书里,都对他在某一阶段在印度旅行时的...
评分我2006年11月去印度,走了一周,见了一些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以及NGO,当然也接触了底层的人群——虽然他们多半不会说英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得依赖NGO人员的翻译。 无数次,我们被提醒说印度种族众多,风俗繁杂,语言种类也复杂——纸币上的13种官方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评分幽暗国度:他怒气冲冲,为管不住自己的脾气而大发脾气。 受伤的文明:他装作自己没有在生气,但实际上他还是很生气。 百万叛变:现在,他终于心平气和,开始听别人讲话了。
评分终于读完了。 奈保尔的这本书长达50万字,共500多页,读起来不容易。它是作者深入印度次大陆的旅行纪录,各色人等纷纷出来讲述自己和先祖的故事。而作者隐身幕后,冷静地记录着各种事实和神话。 它是一卷印度风情画,不只描绘了各邦各城斑斓的现状,也通过受访者之口回溯了印度...
评分幽暗国度:他怒气冲冲,为管不住自己的脾气而大发脾气。 受伤的文明:他装作自己没有在生气,但实际上他还是很生气。 百万叛变:现在,他终于心平气和,开始听别人讲话了。
当你用写论文的眼光去读一本书时,真的无法感觉他在写什么,而是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印度也可能是太陌生的一个国家。。。
评分奈保尔的叙事张力绝了
评分记录部分看起来真的是有点枯燥。 印度三部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格,可能也是奈保尔自己对印度的思考不同,第一本努力融入的冲突,第二本寻求变革的反思,到第三部,估计是岁数大了,变成了素材式的记录,个人看法和感情融入的很少,导致采访部分读起来相当的枯燥,再加上有很多是政治,宗教人物,代入感很低。 不过,在采访的间隙,尤其是最后一章,奈保尔又恢复了一贯的雄厚笔力,而且写的是刚看完的第一部的人物和地点,读起来就相当亲切了。
评分涵盖印度文化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观察,细致甚至略显絮叨的语言,无一不体现着他寻根的决心和对母族命运的深深思索
评分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思考奈保尔在面对自己母国现状时的切身感受,一个正在发展革新中的文明对他的灵魂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在想的事就是何为“百万叛变”?一直读到书的最后章节才找到答案,所谓的百万叛变也是印度不同群体、派系、宗教、区域的激进主张,是被混乱和动荡扼杀的生活。印度依旧在发展,百万叛变也促成了印度人在人道精神层面上的飞跃。但是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太琐碎了,全书没法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人物关系链,并且有太多印度社会宗教方面的用语,不太了解印度文化的实在是看不太懂,导致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