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离奇、幻灭、让我们陌生的野蛮世界
一份引领人们通往欧洲地狱最深处的指南
米兰▪昆德拉倾力推荐,马拉巴特反战之作
以黑暗的诗意唤醒人类良知
《皮》的情节很短,但人类无限长的历史在其中时时呈现……让人看见什么是令人悲伤、不会改变的人性。——米兰▪昆德拉,《相遇》
《皮》出版于1949年,198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以二战时期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解放意大利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作为盟军联络官在那不勒斯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幅幅战争背景下的意大利平民、美军军官、欧洲上流社会贵族的生动画卷,凸显了人性的多面,展现了战后欧洲的精神状态。作者马拉巴特以亦真亦幻的文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为了生存和皮会堕落,为了尊严和信仰也会救赎,这也是本书起名“皮”的原因。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1898-1957)
Curzio Malaparte
意大利作家、记者、外交官。因其代表作《完蛋》(1944)、《皮》(1949)等获得国际声誉。1951年导演电影《被禁止的基督》,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柏林电影节柏林市特别奖。
《皮》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巴特的代表作,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为作家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小说以二战时期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解放意大利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马拉巴特作为盟军联络官在那不勒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刻画了一幅幅战争环境下意大利平民、美军...
读的过程,始终被那种侵入一切的感觉占据,平民为了皮出卖一切的丑恶、用收垃圾的车收集尸体的被亵渎的感觉、对一切无力的可怕的寂静、年轻一代的虚无或者仇恨……战后,物质的重建不易,精神的重建更难
评分读的过程,始终被那种侵入一切的感觉占据,平民为了皮出卖一切的丑恶、用收垃圾的车收集尸体的被亵渎的感觉、对一切无力的可怕的寂静、年轻一代的虚无或者仇恨……战后,物质的重建不易,精神的重建更难
评分用黑暗的诗意直面战败者所有的痛苦,耻辱,恐惧,仇恨。胜利在这巨大的失败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无地自容
评分战争没有胜利者,这就是马拉巴特对战争的看法。失道者、不义者早早就耗尽了道德与廉耻,而所谓的胜利者也往往在战争中堕落,更何况人类对于胜利与失败的定义本来就太过轻薄,正如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身份——正是因为失败才成为了胜利者。所以讨论战争的胜负并无意义,因战争是玩火的政治家引发的火灾,无论谁胜谁负,烧毁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评分可以看出马拉巴特对欧洲的爱太深了,言辞那么温存痛苦。他告诉我们欧洲的一切被碾压、粉碎,整个土地千疮百孔。而健康完美的美国的怜悯是多么的浮潜和无力。像被他带着做了一场漫长奇幻的梦。最喜欢《黑风》那一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