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文学博士、历任东北大学、京都大学、山口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教授。他一生中访问过三次中国,与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有过直接的交往。其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文学概说》《中国文学思想史》《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华名物考》等多被译介到中国,是学术成果被介绍到中国最多的一位日本学者。
内田道夫(1916-2000),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毕业。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文学专业。著译书《中国小说研究》(评论社)、《西湖佳话》(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所收)、《校本冥报记》(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学研究室刊)。
百余年前,民国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游学北京,在街头巷尾见到了对他而言新鲜的北京风俗,他便延请民国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绘制百余幅风俗图片,意为留存珍贵资料。在这之后几十年,因缘巧合著名汉学考据家内田道夫发现稀贵图片,于是为这些图片中的风俗作了文字解说,追溯风俗,道尽北京风俗中的文化内涵。在图片绘制的百余年后,老北京的有些风俗逐渐消失,而这本记录北京风俗的图书终于荣归故里,回到北京出版。此书配以东北大学珍藏的117幅图片,分为八个部分介绍北京风俗。八个部分是岁时、礼俗、居处、服饰、器用、市井、游乐、伎艺,还原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俗;杂以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深入解说北京久远的文化,给大家展现出饱满的、彩色的、有丰富内涵的北京。
《北京风俗图谱》的完备和细致,和日本民俗学的发展有关。民俗指的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创造、所共享、所传承的生活文化模式。我们说到了中国传统民俗的两大突出属性,一个是拥有强大的融合性。既是古今融合,民族融合,更是多层次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融合。这在民间丧葬礼仪里表...
评分 评分清末以来,中日两国交流日益密切,不仅许多中国人纷纷东渡,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怀抱各自的目的与关心来到中国,或探访从前只在纸上神游的禹域旧迹,或蒐集凋敝旧帝国零散而尚未被重视的古物,或展开各种生意。到1920年代,在北京留学的日本学生已不在少数,青木正儿以日本文...
评分有点儿意思
评分彩版全本,制作很精美,青木正儿的眼光很好,请刘延年等三位画师绘制了这份很不错的图谱。补充的附录也是花了心思,可以让大家更明晰地了解这部书的制作过程。【P69,曾我静雄应为曽我部静雄;P246谢肈淛的原文出处为《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京邸与人杂书》。还有一个版本是1978年11月張迅齐编的,他将日语版编译为《清代北平風俗圖》(台北:常春樹書坊)。但张版仅编岁时篇、礼俗篇、居处篇、服饰篇少部分图。】
评分听书
评分#耳闻
评分核心内容: 1.民俗指的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创造、所共享、所传承的生活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民俗的两大突出属性,一个是拥有强大的融合性。既是古今融合,民族融合,更是多层次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融合。这在民间丧葬礼仪里表现得最明显。另一个是强大的实用性,例子是婚姻中那些维护家族利益的民俗。 2.本书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介绍了一百年前的北京。它防御性的设施、布局和管理方式,证明了她的军事属性;以庙会、集市为主的商业生活,说明她还是一个农业文明城市。老北京人的一年,是被各个节日贯穿起来的,中心环节是祭神和祭祖。 3.孝服是用粗糙的白棉麻布所制,象征着因悲伤而心里凌乱的样子。丧葬民俗里,有许多是儒家无力干预的成分,来自于中下层文化,又与道教佛教掺杂。荀子早就有这种担心,说“其在君子以为人道,其在百姓以为鬼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