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美国著名国际政治问题研究专家。他曾担任助理国防部长,并为从里根到奥巴马的每一位总统的国防部长提供咨询服务。 著有《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导弹危机》 《核恐怖主义:可预防的终极灾害》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等书。两次获得美国国防部公共服务特别奖章,这是非军事人员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译者:
陈定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社会智库海国图智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曾任国际研究学会(ISA)亚太区副会长(2014-2018年),现兼任德国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霍普金斯大学SAIS学院客座研究员,著名国际问题英文杂志《外交官》的专栏作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和国际公众舆论等。
傅强: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访问学者(2010-2011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安全话语分析和中美关系等,曾在《外交评论》 《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巅峰过后:西奥多·罗斯福》 《大战略的政治经济学》等译著,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读过此书,也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你会发现,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作者套在我们身上的陷阱,不知不觉,被陷入其中。 当年的希腊公民,就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 某些方面胜过斯巴达,并且对斯巴达的制度不以为然。但反观现状,除了小红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清晰的。 而且...
评分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我经常被问及“历史的教训”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没有永久的赢家和败者。----------- 拉玛昌德拉.古哈 古人言读其书先知其人,我们先看看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蒂利特·艾利森 在哈佛执教50多年,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评分吓人的标题没有必要认真对待,此书的价值也只在于让我们了解(部分)美国人是怎么想的如何看待他们的历史,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揣测我们的思维方式。 引用还算比较丰富,于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顺藤摸瓜找到了欧力德的一篇文章。对美国的历史,作者引用了很多资料来展现其...
评分 评分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我经常被问及“历史的教训”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没有永久的赢家和败者。----------- 拉玛昌德拉.古哈 古人言读其书先知其人,我们先看看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蒂利特·艾利森 在哈佛执教50多年,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只看到书里那些高中课本的史实(还是国内高中)好比看电影只看到“内容”,也只是你自己头脑里的内容。“与金镣铐和肮脏的富裕相比,他们更喜欢贫穷的自由,而捍卫作为自由人的权利”,挑战权威,不畏困难,这才是地缘、军备、非此即彼的斗争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以外真正延续文明的资格,有识之士永远比总统聪明。
评分美国人视野和角度。提出应用历史,对中国外交特性有所掌握,但深度不足。16个案例仍有局限,对中国跟随德、日脚步的假想考虑因素单一。附录2承认案例文件不够全面,基于研究探索目的有参考价值。印刷错误:1.推荐序 p5,注释1中引号问题;2.正文 p73,1948年禁运令应为1941年。
评分只看到书里那些高中课本的史实(还是国内高中)好比看电影只看到“内容”,也只是你自己头脑里的内容。“与金镣铐和肮脏的富裕相比,他们更喜欢贫穷的自由,而捍卫作为自由人的权利”,挑战权威,不畏困难,这才是地缘、军备、非此即彼的斗争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以外真正延续文明的资格,有识之士永远比总统聪明。
评分翻译质量很差,而且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而言,除了书中提及的战前日美关系之外,其他关系真的没有什么参照意义
评分修昔底德陷阱,在中国已是个耳熟能详的词。看完Graham Allison的书,惊诧之余,颇有感慨。惊诧的是,作者总结的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修昔底德式的结构性对抗中,14个最终以“不宣而战”或“擦枪走火”而告终,这概率数字看起来真的冰冷。感慨的是,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中美命运的重大命题,书中频频引用的却是陆克文和李光耀等的洞见,中国的专家学者基本上缺席了(除了引用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外)。更加感慨的是,作者提出这个概念之后,中美关系竟然完全朝着这一面向在迁移,说一语成谶似乎也不为过了。当然,这应该不是作者的错,他只是提出了一个经验观察而已,那究竟又是谁的无心插柳或蓄意而为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也许无解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