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序/王安憶
四季歌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我的媽媽
榮貞阿婆
上海街情話
鏡花緣
做頭發
髻
女人和帽子
花邊
旗袍吟
高跟鞋
女兒經
小姊妹
絹頭
結絨綫
女紅和鐵蝴蝶
女人和床
紅豆麯
她喜歡吃甜的
老公如老酒
太太萬歲
上海女人的“作”
介紹朋友
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
仕女圖
上海女人
上海小姐
一枝花
小傢碧玉
亭子間的女人們
申傢姆媽
交際花
女裁縫
保姆
上海煞女
代跋/毛時安
文摘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浙江桐鄉梧桐鎮的女人們
我們程傢的故鄉浙江桐鄉梧桐鎮——好美麗的名字——在祖輩父輩的迴憶中,是一派飄逸清幽的水鄉,但見水道縱橫,白牆黑瓦的民居倚河而立。傢鄉是著名的蠶鄉,正如茅盾的《春蠶》所描述的。
水鄉可以講是中國特有的景緻。外國的水鄉不多,恕我不見世麵,似隻有威尼斯,那窄窄的河道和古樸的布滿青苔的牆壁還蘊含著水鄉之氣。然與中國的水鄉相比,還是十分不同的。我們的水鄉是一幅寫意的水墨畫,黑白之間,自有一份天長地久的空靈。
遺憾的是,2006年我與叔嬸重返梧桐鎮之時,那百年水鄉古風已無從尋覓——程傢的老宅已拆除,河道也填沒,還殘存的幾幢半塌的老民居十室九空,牆上一個個畫上粗影的紅色“拆”字,像煞古裝電影裏拍齣來的處決犯人的“批”,看著觸目驚心!
梧桐鎮已改名為“梧桐街道”,父輩記憶中大片的桑園消失瞭,一片車水馬龍,這就叫現代化嗎?縱使風景再好,已非江南水鄉的景色瞭!
程氏祠堂當然也拆瞭,唯有一棵柏樹,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裏,叔叔依稀記得還是原先的那棵。一句“傢族之樹常綠”,此時悄然潛上我的心頭,並萌發瞭盡我所能寫部五代傢族史的念頭。
去年5月,我的微博裏有一封私信,打開一看,信發自廣州,發信人開口稱我“乃珊姑姑”,自報傢門,她的曾祖父程慕廉與我祖父程慕灝是同父異母兄弟,這支程傢支脈一直在杭州山子巷24號開枝散葉,如今,山子巷24號已被杭州市政府保留為民國時期的優秀建築。
從梧桐鎮到杭州,到上海,乃至今日的香港、北美……我們這棵傢族之樹可謂根深葉茂,支脈繁衍,其中不乏祖輩的辛勤栽培,包括那幾位連名字都沒留下的我們宗族的母親們。
那位微博上留下私信的我的堂侄女,雖然我與她從未謀麵,她所屬的那個慕廉祖父的支脈成員我一個也未見過,但這位堂侄女很讓我感到親切: 她自小學鋼琴,現為廣州專職鋼琴老師,且文筆優美,已齣幾冊與音樂有關的散文集和鋼琴教育書,還擅長繪畫——這完全是我們程傢女性的特徵。我傢女性專業從事繪畫、鋼琴、寫作、外語的頗多……所謂血濃於水。然而在我的百年傢族故事中,第一位載入我們傢史的女主角卻是一位沒有留下任何照片、目不識丁、纏著一對小腳的農村婦女。她連名字都沒留下,她就是我的曾祖父震權公的原配程黃氏。
我們程傢祖籍安徽省休寜縣,祖先原任當地鹽公道,想來是一個管鹽的公務員。太平天國時期,遷至浙江桐鄉落籍,租居瞭梧桐鎮東門外的一幢前後兩進的舊平房,前進有高祖父久安公,開設店鋪,名“程久盛”,專業經營蠶種、桑葉之類,後進為居傢之用。但終因書生經商業務不佳,以緻傢道清貧。曾祖父震權公不得不早早輟學,赴杭州當賬房打工。曾祖父娶妻黃氏,纏瞭一對小腳,卻桑田蠶房店務幾頭一手抓,並育有兩子,大子慕廉,也早早輟學去烏鎮某醬園學生意,幼子連名字也沒留下就夭摺瞭!
不記得哪年,曾祖父突然大病,危在旦夕。那個時代,男人是傢中的頂梁柱,一個傢若沒有男人,真的如天塌下來一樣!此時長子慕廉雖已輟學去學生意,然尚無能力獨立挑起養傢之職。曾祖母走投無路,心一橫,帶著幼子跪在菩薩前發瞭毒誓: 願以母子兩人之命來換取丈夫的命。當時小兒雖尚年幼,卻已懂得在菩薩前發誓的分量,因此咬緊雙唇任憑母親打罵威逼就是死不開口。怨恨之下,母親擅自代幼子發瞭誓,並強按著他的頭在菩薩前磕瞭三個頭,然後拉著他去屋後直奔井颱。畢竟是做娘的,她心軟瞭,忍不下心親手將兒子扔下井裏,隻是婉轉對兒子說:“姆媽先下去,在下麵等你,你不要怕……”便縱身躍下。兒子沒有跟下去。鄉裏聞訊趕來,從井裏撈齣,已迴魂乏術!
井那麼深,那麼涼,那麼黑,根本就是一條通往另一個不可知世界的隧道,彆具一種令人發指的恐懼。縱身一躍時,需多大的勇氣和決心!而我這位曾祖母,縱身一躍,搗碎瞭一鏡瀲灧的月光,成就瞭我們傢族史一則湮遠的淒厲典故。從此,我害怕走近任何井颱,包括上海弄堂裏常有的那種用粗鐵鏈封鎖住井蓋的井。
信不信由你,自曾祖母黃氏投井自盡後,曾祖父的病竟不治而愈,遺憾的是,那個幼子雖然沒有在菩薩前發誓,也沒往井裏跳,第二年也夭摺瞭!
曾祖父再娶續弦邵氏,就是我祖父的親生母親,共育有子女十個,但由於傢貧,最後成活的隻有三個: 祖父程慕灝、伯祖程慕頤(後成為有“中國細菌學之父”之稱的著名微生物學傢)、姑婆程慕英。續弦的曾祖母也是一對小腳,卻是挑擔采桑、繅絲孵蠶,田裏屋裏樣樣一把抓。據講,她孵的蠶子質量上乘,以至鄉裏人都傳頌:“久盛號”蠶種是最好的。
說來真奇,曾祖父一病愈,程傢傢道也似走上重生之道,雖然仍是清貧,卻似有瞭一綫新機。當時鄉間的“久盛號”已由曾祖母打理,曾祖父也就放心去杭州張公館繼續履職。由於處理賬務錢財進齣有條不紊,深得東傢器重,東傢再將曾祖父推薦給自己的姻親孫傢兼職。說起孫傢,來頭不小,主人就是曾得清慶親王賞識而未被慈禧重用的孫寶琦。辛亥革命後,他為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顯赫一時。孫寶琦有一個孫女就是張愛玲的繼母。隻是好不過三代,到抗戰開始不久,張、孫兩大傢都已敗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說起張傢的發跡,也是一則傳奇。傳說張傢的發傢人原是一守城小卒,那天正在城頭上邊抽旱煙邊大解,突然發現海麵有倭寇(也有講是海盜)之船來偷襲,他不慌不忙將旱煙槍往近處的炮颱一點,“轟”一聲,賊船以為城門哨兵已有覺察,連忙掉頭就逃。這位小卒就這樣一不小心立瞭大功。朝廷在其老傢浙江同裏廣賜良田,每年來交租的船絡繹不絕,並在杭州大興土木,造瞭赫赫有名的張公館。據祖父迴憶,張公館內猶如大觀園,奇石名花,樓颱亭閣,真是說不盡的奢華。張公館的幾位少爺成天吟詩作畫,進齣名駒,風流倜儻。
從小祖父就對我們說,張傢對我們程傢是有恩的。祖父清晰記得,幼時隨曾祖父到張公館度假,一天祖父與伯祖兄弟倆正在園內嬉戲,忽聞一陣清晰的馬蹄聲,有人高呼“三少爺到”,兩小兄弟自知迴避不及,便連忙打韆請安。三少爺見兩個孩子聰明可愛,問起誰傢的孩子,兩小兄弟忙自報傢門,是賬房程震權的兒子。三少爺當即讓人把曾祖父找來問:“兩個那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不進學校念書?”曾祖父迴答:“我們小戶人傢,能夠識幾個字、記幾筆賬糊口就可以瞭,沒有能力全力栽培。”三少爺極力勸道:“你的想法已經落伍瞭,現在西學奮進,國傢需要大力栽培年輕人。你應該將孩子送到新學校栽培,兩個孩子這麼聰明,將來前途無量。你沒有能力我來幫你。”就這樣,我的祖父、伯祖兩兄弟在張傢的資助下,轉學至桐鄉縣立小學,他們學業優秀,祖父續赴杭州省立簿記學校(相當於今天的會計學校),在校學習期間,由於成績優良,得該校高纔生之譽,伯祖慕頤杭州官立中學畢業後,公費保送杭州醫專深造。傢業似有轉機瞭。
而在浙江梧桐鎮鄉間,小腳曾祖母為瞭增添傢庭勞動力,讓在醬園店已滿師的祖父同父異母的長兄慕廉早早娶瞭一門媳婦吳氏來操持傢務,種桑養蠶。為瞭方便勞作,這位淳樸的鄉間婦女已是一對大足。中國古語“長嫂如母”,對這位長嫂,祖父和伯祖一世尊重。兩兄弟後來發達後,在杭州山子巷造瞭三層大洋房,拱手讓給這位大嫂和後代居住。當然,這已是後話瞭。但是,此時兩個鄉間女人養不起兩個洋學生,隻好讓仍在醫專求學的伯祖慕頤娶瞭目不識丁的伯祖母王氏,隻為瞭傢裏可以多一個勞動力,不意間,卻種下瞭一個長達一輩子的愛情苦果。就這樣,前方加緊苦讀,後方三個鄉間女人剋勤剋儉,為瞭程傢的未來辛勤奮鬥。
上海新閘路斯文裏的女人
慕頤伯祖在杭州醫專成績拔萃,很快得到政府公費資助,往東京帝國大學微生物專業深造。消息傳來,令曾祖父悲喜交集。喜的是,傢裏竟然可以齣一個洋學生,這是十幾代都做不到的;悲的是,雖然學費由政府資助,還有東傢張傢的鼎力相助,但以他個人的財力,尚不能同時栽培兩個兒子。
這時,祖父毅然決定放棄在省立簿記學校的求學,打工養傢。恰巧此時,張傢的女婿、當時的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迴杭州拜訪嶽丈,曾祖父登門,於孩子輟學就業養傢的問題請求幫助。孫寶琦念及多年主傭之情,一口答應,當即親筆寫信,將祖父介紹給當時的上海中國銀行行長丁道津。就因為這樣一封信,祖父終其一生服務於中國銀行。
1913年2月12日,曾祖父陪同二十四歲的祖父來到漢口路3號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今漢口路50號,此大廈現還在),拜見丁道津行長。祖父清楚記得,丁行長為貴州人,身材魁梧,性情豪爽,他對祖父說的第一句話祖父記瞭一輩子:“想發財的不要進中國銀行,但隻要你勤勤懇懇,認認真真,信義為本,學好本領,必有前途。”這句話從此成瞭祖父的座右銘,直到他後來進入中國銀行管理層,每次嚮新員工訓話,必以此句為開場白。
隻半天工夫,一應入行手續和宿捨已辦理完畢,父子依依惜彆之前,曾祖父給祖父四十塊帶著體溫的銀圓,以備不時之需。祖父在中國銀行由練習生升到助理員,再升到辦事員,先後任文書、會計、營業、譯電等多項職務,逐漸成為銀行業務的多麵手,工資待遇也相應不斷提高。他還在繁忙的工作中擠齣時間去青年會補習英文。三年後,迴桐鄉老傢時,不僅把四十塊銀圓完璧歸趙,另外掏齣省吃儉用存下的四十塊銀圓,給曾祖母作為傢用,這已成為我們程傢五代的教育經典。遺憾的是,我們的後輩還不大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時傢中經濟逐漸好轉,祖父還能資助在日深造的伯祖,並與曾祖父一起,在老傢新建兩進共九間青磚新房,曾祖父特取名“讀月廬”,內設書房,並鑲有彩色玻璃,在當地也算十分講究。
1917年,新房造好,祖父迎娶當地農傢女馥笙,那就是我的祖母。祖母也是一雙天足。1918年,祖父的長子——我的父親程學樵齣世。按當時習俗,男人大都外齣打工,女人留在鄉間侍奉長輩,照顧孩子。祖父也是如此,吃住在銀行宿捨,傢眷留在鄉間,既節約開支,也省心省事。
1921年,中國銀行擬在日本籌設第一個海外經理處,要求派專人帶一百萬日元作為開辦資金,並派專業會計隨行。此時已入行八年的祖父因辦事認真、業務熟練而被行長宋漢章賦以此任。後此事因故沒有談成,祖父離日迴國時,帶去的一百萬日元不僅分文不少,還將此筆巨款存入當地銀行所獲的利息四萬日元,除去日常開支外一並交存,賬目清晰,單據齊全,這種負責精神更加深瞭銀行對他日後的器重。
此時祖父的事業可謂風順水順,但他不滿足於當時大多數人所采取的自己留在上海、將傢眷留在鄉間的做法,他覺得時代在變化,不願讓他的孩子像他一樣在閉塞的鄉間度過最好的啓濛教育時期。於是,祖父堅決將祖母和我的父親從桐鄉接到上海。上海的“住”之昂貴,自開埠以來就存在瞭,盡管祖父當時已是銀行有穩定收入的員工,仍是不勝負荷。好不容易租賃到今新閘路東斯文裏一單開間石庫門二樓前樓一間房間。說起來,上海石庫門其實種類很多,等級分明,東斯文裏這種石庫門是最蹩腳的,人稱“江北石庫門”,就是沒有廂房也沒有亭子間,上下兩層就靠一層薄薄的木闆隔開,而且緊靠著糞碼頭,到夏天簡直不能開窗,臭氣熏人。晚年的祖父猶記得,當年我的大姑媽尿床,尿水順著席子流到地闆上,又順著地闆的縫隙滴到樓下正在品酒的鄰居的鬍子上,成為笑談。
就這樣,我的祖母馥笙無怨無悔,跟著自己的男人,離開蠶鄉桐鄉梧桐鎮,來到一無所知的大上海,從而成為我們程傢第一個踏入大上海的女人,含辛茹苦與祖父養育瞭四女二男。
1923年,由中國銀行總行撥三韆二百兩白銀在西區極斯菲爾路(今萬航渡路)買瞭十七畝地,建造瞭包括禮堂、小學校、各種文康俱樂部在內的銀行職工宿捨區,取名“中行彆業”。宿捨建有各種規格,以適應各級職員居住。此時祖父已升為中國銀行國庫股主任,也獲得瞭兩開間三層樓的主任級住房一棟,居住條件得到瞭大大的改善。
祖母雖然沒有文化,不識字,但她努力脫盡自身的鄉土氣,從言談和行為上令自己做一位稱職的銀行先生的太太。桐鄉人在上海統稱為“湖州人”,被公認為翻絲綿的老手,祖母就熱心幫教鄰裏撕翻絲綿,從小孩衣褲到大幅的絲綿被,來者不拒,還將我們桐鄉的美食——鴛鴦蛋分送給鄰裏享用。所謂鴛鴦蛋,其實很簡單,就是將煮熟的雞蛋一剖為二,上麵覆上用金針菜調配好的碎豬肉,像煮紅燒肉那樣煮。我們的傢鄉菜偏甜重油,很受鄰裏歡迎。還有每逢過年,祖母就會精心製作甜點心——棗餅,就是將棗子煮熟,拆齣棗肉,與糯米粉拌在一起,另外再用核桃肉拌上黃糖、芝麻做餡,然後嵌入特製的印有福祿壽吉祥圖案的模子裏,墊上粽箬殼上籠格蒸,香氣四溢。每逢過年過節,祖母都要蒸上好幾蒸架,分送給左鄰右捨。更收瞭大批的徒弟,過年之前就跟著祖母學做棗餅。祖母也跟他們學做黃蛋糕(一種中國式蛋糕)、裹寜波湯團、打年糕等,完全脫胎換骨成為一位能乾的銀行先生的賢內助。
講起來,從前銀行的工作是銀飯碗,但過的也是這樣平實、簡樸的小日子,並不是現今影視劇中描寫的那樣整天雪茄紅酒嘭嚓嚓(交誼舞)。因為桐鄉方言稱“我們”為“哦拉”,所以大傢都戲稱她為“哦拉嫂嫂”。我從來沒見過這位祖母,但都說我忠厚隨和的脾氣,還有一對天不亮水泡眼是來自她的基因。
1926年,北伐開始,國民革命軍節節勝利,北洋軍政權搖搖欲墜。基於大勢已定,上海工商界、金融界紛紛與北伐軍取得聯係,並錶示如有軍需需要,一定給予協助。因此,軍長白崇禧的軍需官曾到上海中國銀行藉過軍需款項。自國民黨定都南京後,宋子文齣任財政部部長,並聯係上海金融界人士,成立替蔣政權籌募經費的機構,由陳光甫為主任委員。他把祖父藉調到委員會擔任金庫員,以便審批簽章。祖父在此機構任職一年多,有機會結識瞭不少上海各界的知名人士。全靠有一個賢內助,祖父的事業纔能如此一帆風順。人說夫榮妻貴,但我的祖母依然是一位在鄰裏間生活儉樸的“哦拉嫂嫂”。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祖母馥笙可以講是梧桐鎮程傢第一個步入大上海的女人。其更大的意義是程傢一支新嫩的支脈將在大上海破土而齣,同時為梧桐鎮的女人們開瞭一個闖蕩大上海的先例。
吳毓英,一個如同茅盾的《林傢鋪子》裏林傢姑娘一樣樸實的水鄉姑娘,眉清目秀,在縣城女中初中畢業,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女知識分子,安分守己的小傢碧玉。經人說媒,許給我祖母的弟弟,據說也因為祖父在上海做銀行先生,女方傢長纔同意瞭這門親事。因為新娘子長得嬌小玲瓏,我父輩親熱地稱她為“矮子舅媽”。小夫妻剛完婚就雙雙到大上海尋找夢想。祖父幫小舅子在錢莊找瞭個職位,工資不高,卻也穩定。矮子舅媽打理傢務,閑時常來中行彆業幫助我祖母照料幾個孩子和做傢務,小日子過得蠻舒服。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大上海雖說處處有機會,卻也是步步有陷阱,矮子舅媽的老公不知如何交上幾個損友染上瞭毒癮。據父輩迴憶,未染上毒癮前,這個舅舅和藹可親,對幾個外甥是疼愛有加,常常帶他們去看戲吃點心;自從染上毒癮後,他完全變瞭一個人,先是貪汙錢莊裏的鈔票,將好端端的一份工作也丟瞭,再到處藉債,自己徹夜不歸,債主連夜上門逼債,逼得矮子舅媽走投無路,到後來嚇得傢裏也無法住,就一直躲在中行彆業我傢。初時祖父還幫著苦勸這位舅子,送他去戒毒所戒毒,幫他還債,再替他另謀新的工作,但都無濟於事,過不多久,他便舊病復犯,夜不歸宿。
終於,一天祖父對矮子舅媽說:“你隻好心硬一點,譬如當他已經死瞭,你要重新開始你的生活。”
那個時代,一個弱女子要重新開始生活,自力更生,談何容易?祖父考慮到自己雖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資助她,但畢竟非長遠之計,僅有的齣路就是鼓勵她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職業婦女。好在矮子舅媽尚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祖父先為她在一傢助産士學校報瞭名。兩年後,伯祖程慕頤被上海醫學院聘為教授專授細菌學,並為他特彆設立一個化驗專科班,祖父便鼓勵矮子舅媽再去深造。此時的吳毓英一直住在中行彆業我們傢,一心苦讀,成績斐然,畢業後適逢伯祖程慕頤化驗所業務如火如荼,她就很順當地成為一位稱職的化驗員。有瞭固定的收入,她便搬齣中行彆業,自己在外麵租瞭房子,過著滋潤淡定、自力更生的職業婦女生活,並以此為據點,將梧桐鎮的娘傢弟兄侄子一個個接到上海來闖蕩天下。說起來,吳傢還真齣瞭幾個人纔: 吳毓英的侄女吳曼華早年參加革命,後任上海市人民廣播電颱副颱長;吳毓英的侄子吳建華的女兒,現為加拿大某市華人總商會的會長……
吳毓英一生以化驗專業為職業,直到八十八歲去世,學生已桃李滿天下。曾見過她年輕時的照片,一頭垂肩燙發,配淺色寬身呢大衣,平跟的縛帶皮鞋,這是當時上海最典型的職業婦女打扮。一個蠶鄉的小傢碧玉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典型職業女性。
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完全淪落成上海街頭的叫花子,蓬頭垢麵,衣衫襤褸,拖著鞋皮與一群癮君子為伍,露宿街頭,並常常會守候在我父親和姑叔放學的路上,嚮他們乞討:“想想娘舅從前也很寶貝你們的,你們就可憐可憐娘舅,給我點錢買隻大餅吃吃……”祖父常會警告他們,一個銅闆也不許給他。每逢此時,父親他們又驚又怕,總是落荒而逃。
畢竟是親娘舅,雖然他淪為癮君子,卻總會在他們背後叮囑:“不要奔,不要奔,小心跌跤,娘舅不跟你們纏瞭……”聽來令人唏噓。
1927年,作為國傢銀行的中央銀行正式成立,宋子文任總裁,央行虛設兩個副局長職位。有人在宋的麵前極力推薦祖父,其實宋子文對祖父也早有所聞,知道他在財務委員會負責金庫管理、籌募款項均盡心盡力,辦事乾練,正是年輕有為的人纔,並想當然地認為,將祖父調到中央銀行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在未徵得祖父本人意見時,就在內部公布“程慕灝為業務局副局長”的任命。
這時,貝祖詒(貝聿銘之父)從香港中國銀行調到上海中國銀行任經理,得知祖父得到宋子文的賞識要調往中央銀行,不願放人。同時提齣,既然中央銀行聘他為副局長,我們中國銀行就升他為副經理。再講,祖父本身也不願去中央銀行,感到中央銀行是純官僚機構,自己勤懇工作,不過求個豐衣足食,既不善鑽營,也不會鑽營,根本無意涉足仕途,而且官場多變屢見不鮮,遠不如中國銀行穩定,便委婉謝絕瞭宋子文的邀請。此時祖父僅二十九歲,無意中創造瞭中國銀行有史以來的三個“第一”: 第一個由主任跳過襄理直接晉升為副經理的人員;第一個年僅二十九歲的經理;第一個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留洋經曆的經理。
然而,正所謂賭場得意,情場失意,甘蔗沒有兩頭甜。正當祖父事業春風得意之時,個人生活卻遭到重大的打擊——祖母突發心髒病猝然去世,丟下二子四女,最小的姑姑隻有兩個月。祖父一個男人傢如何應付得瞭這個場麵!這時矮子舅媽毅然搬入傢裏幫助祖父,料理傢務,撫慰失去母親的孩子們……
祖父晚年時曾嚮我透露,在那最悲傷的時候,吳毓英給他很大的寬慰。或許對吳毓英來說,這段感情應注入得更早,早在祖父為她不成器的丈夫奔走,鼓勵她、幫助她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女性時,一個英俊能乾的男人已深深走入她的心靈……或許有許多理由可以令吳毓英由孩子們的舅媽轉換為母親……但是吳毓英畢竟是有丈夫的,盡管丈夫不成器,下落不明,但在法律上,她是有丈夫的,還是祖父的內弟媳。祖父作為一位金融人士,一舉一動更需要行得正、立得直,不能有一點讓人詬病之處。對這一點,兩人都深知其中輕重,終於快刀斬亂麻瞭結瞭這段情愫。
若乾年後一個北風凜冽的鼕夜,一個叫花子找到我傢報信,矮子舅媽的丈夫倒斃在街頭。祖父連忙陪著矮子舅媽去收屍,矮子舅媽以未亡人身份一樣為他戴孝守靈。此時祖父已迎娶瞭無锡黿頭渚楊傢的二小姐為續弦,女兒都已三歲瞭。矮子舅媽終身未再嫁。人前人後,矮子舅媽都被尊稱為“吳先生”。中國的女人嚮來有很多稱呼: 小姐、夫人、貴婦、師母、太夫人……但總覺得,一個女人被稱為“先生”,是一種最大的榮譽。能夠被稱為“先生”的女性,必須受過良好教育,德望俱重,懿範雙具,她們一定經曆過時代的風雲,閱盡世情的滄桑,處世低調又恬淡,猶如一杯清澈的香茗。
據我的四姑媽迴憶,祖父九十歲時,她去香港探親,祖父囑咐她帶一封信給矮子舅媽。信中寫什麼當然不得而知,但矮子舅媽當著姑媽的麵讀完此信後泣不成聲。關於矮子舅媽與祖父的這段故事,我已寫入我的長篇小說《金融傢》之中。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