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大战

中国与大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国琦
出品人:
页数:408
译者:马建标
出版时间:2019-1
价格:8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2011173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近代史
  • 徐国琦
  • 世界史
  • 一战
  • 国际关系
  • 华工
  • 中国历史
  • 战争研究
  • 近代史
  • 大国关系
  • 军事战略
  • 历史事件
  • 世界大战
  • 20世纪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与大战》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徐国琦先生的“国际史”三部曲之一。徐先生用国际史方法及多元视角研究了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题目: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

一战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跟五四运动紧密结合的一个国际事件。然而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有关,却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中国与一战的关系,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中的更紧密,一战对中国跻身国际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的更重大!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确如作者所说,是世界史上被遗忘的一章!

而在本书中,作者一改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史视角——*越国家层面的分析视角,把全世界纳入本领域的研究框架,通过到世界各国的档案馆读档,再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深入分析,从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所做的努力写到巴黎和会上中国为寻求世界新秩序而做的抗争,完整披露了中国通过“一战”寻求融入国际体系、迈向国际舞台的经历,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基金全球化历史讲席教授。从1990年代开始,即在海外读书、教书和写书,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系西方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

目录信息

2018年修订版序言 /001
2008年中文版序 /005
2005年英文版序 /007
导 言 /001
不久前,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指出,法国在整个20世纪中有“两大执着”,一是法德关系,二是对自身的国际地位的关注。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自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只有一件事情特别执着:即如何以平等成员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
第一章 中国为加入国际体系做出准备 /020
要明白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895至1914年期间,中国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是被一个双轨的进程塑造的,那就是深度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及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国际化是指中国人积极地参与及投入国际体系并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势力和时代潮流的影响; 内在化指中国为实现复兴及为国际化做出准备的过程和状况,这是采纳和改造外来力量并使它们化为中国本土的一部分的过程。
第二章 中国国际主义的兴起与新式外交 /056
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国公众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公众 舆论在中国是一项政治创举。在近代中国,新闻媒体所发挥的最重要作用则是催生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和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在甲午战争以后,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公众的意识形态,而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理想。
第三章 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反应 /091
尽管中国精英对国际事务和世界秩序的现状表现出不少困惑,但是中国外交政策群体(foreign policy public)还是对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做出了反应。迄今为止,很少有历史学者关注这个时期存在的外交政策群体。由于缺乏这种认识,使得历史学者对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真实关连就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第四章 中国的另一种战略:“以工带兵”计划 /129
为了与协约国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日后加强中国参战的理据,中国政府当局在1915年制订了一套具有创造性的新战略。传统观点一向认为“以工代兵”计划是一个“由协约国在1916年所提出……设计巧妙的华工招募计划”。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华工招募计划早在1915年就已经提出了,而且最早提出该项计划的是中国而不是协约国。华工出洋计划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的 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 中国正式参展 /178
在众多的参战国中间,中国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参战国。没有一个中立国像中国这样把自己国家的命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怀抱如此高的期望,而且还在参战过程中遭受如此重大的挫折。1917年宣战是中国20年社会变化的发展结果,其中有一个积极的富有活力的外交政策公众的出现,这个外交政策公众推动了中国新式外交的形成。
第六章 内 战 /231
也许没有任何一项外交政策主张比得上中国的参战政策那样对中国的内政和社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尽管参战政策是中国第一次重大的独立的外交方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享受到参战政策所带来的果实,却饱尝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以及国家的分裂。有关参战政策的辩论加剧了派系之争,怂恿了军阀主义,并导致内战的爆发。
第七章 1919年巴黎和会与中国寻求世界新秩序 /277
尽管中国在参战问题上遭遇到诸多的不幸与挫折,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民对协约国最终取得的胜利无不欢呼雀跃、兴奋异常。不仅如此,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国时,北京政府立即宣布全国放假三天,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不仅竭力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要求修改不平等的对外关系,他们还积极参与创建国际共同体,并使中国成为该共同体的平等 成员国。
结语 /319
附录 /325
参考文献 /327
索引 /367
译者后记 /38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徐国琦教授利用多国档案,将中国参战置于国际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相异的观点。但无疑国际史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对中国参与一战的研究更加深化。国际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区或世界史的研究,或外交史甚至国别史的“全球史”研究(Global history),这...

评分

徐国琦教授利用多国档案,将中国参战置于国际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相异的观点。但无疑国际史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对中国参与一战的研究更加深化。国际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区或世界史的研究,或外交史甚至国别史的“全球史”研究(Global history),这...

评分

徐国琦教授利用多国档案,将中国参战置于国际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相异的观点。但无疑国际史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对中国参与一战的研究更加深化。国际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区或世界史的研究,或外交史甚至国别史的“全球史”研究(Global history),这...

评分

徐国琦教授利用多国档案,将中国参战置于国际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相异的观点。但无疑国际史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对中国参与一战的研究更加深化。国际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区或世界史的研究,或外交史甚至国别史的“全球史”研究(Global history),这...

评分

徐国琦教授利用多国档案,将中国参战置于国际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相异的观点。但无疑国际史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对中国参与一战的研究更加深化。国际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区或世界史的研究,或外交史甚至国别史的“全球史”研究(Global history),这...

用户评价

评分

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公众舆论与外交,外交政策群体等等,但论述太散如无绳之散钱,观点也太浅太旧,更可惜的是也没看出作者与其师入江昭推崇的全球史跨国史之独到,倒是有不少可进一步深挖成一本专著的点。

评分

或许我们对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只记得五四运动、赴欧的华工。或许我们看待民国时期的很多政治人物都带着卖国贼、列强代理人的观点。殊不知那个时候的社会精英确实为了民国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付出的艰苦的努力,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环境下,与列强周旋,企图通过一战来扭转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他们最终没能成功,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失败。他们也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同于清朝的民国。 但是外交终究离不开内政,所以本书可以聚焦外交上的努力,但是给予对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篇幅太少,让人很难完全理解有些外交决定的深入的原因。但是依旧不失为一本好书,改变了传统的对北洋政府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评分

一战在中国重新认同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以及与世界建立新关系的机遇。2005年出版,中译本200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8年是一战百年因此出版修订本;这是作者1999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修订出版;一战是个契机,也是世界新时代的开端,一战后的屈辱与前不同,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国,以往观点是被动参战,经研究可以证明是主动参战的,这一批中国人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巨变;尽管不被国际社会接纳但与闭关锁国已完全不同,打破传统的文化民族国家,形成一个自由主义与军阀主义共存的奇怪组合,是个反向行走的双头怪兽;威尔逊也经历了由盛赞到贬低的快速反转;五四运动标志着天真期结束,对列强的失望和对世界正确看待同时出现;中国以工代兵英法雇佣建有劳工营。

评分

还是翻译的问题…

评分

一战在中国重新认同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以及与世界建立新关系的机遇。2005年出版,中译本200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8年是一战百年因此出版修订本;这是作者1999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修订出版;一战是个契机,也是世界新时代的开端,一战后的屈辱与前不同,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国,以往观点是被动参战,经研究可以证明是主动参战的,这一批中国人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巨变;尽管不被国际社会接纳但与闭关锁国已完全不同,打破传统的文化民族国家,形成一个自由主义与军阀主义共存的奇怪组合,是个反向行走的双头怪兽;威尔逊也经历了由盛赞到贬低的快速反转;五四运动标志着天真期结束,对列强的失望和对世界正确看待同时出现;中国以工代兵英法雇佣建有劳工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