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又號孟鄰。浙江餘姚人。著名教育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育學博士。歸國後,任孫中山先生秘書。1928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第一任部長,後就職於北京大學,掌校長長達17年。1950年到颱灣,後病逝於颱灣。
主要著作:《西潮》《新潮》《孟鄰文存》等。
蔣夢麟是從中國學究的私塾走進西洋自由學府的人。他從古老的農村社會,走入近代的都市文明;從身經滿清專製的皇朝,去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禮。他曾經在廣大的外國人群裏生活多年,又曾經在廣大的中國人群裏,尤其是知識青年人群裏生活多年。他置身於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鏇渦,看遍瞭翻雲覆雨、滄海桑田的時局。作者以極平易近人的口吻,寫齣那個極不平凡的時代的故事,是最難達到的一種境界,沒有高度的文化修養,是做不來的。他是以他那個時代之代言人的身份來發言的,但揭示我們當下時代麵臨著相同的時代主題:在中西文化的衝撞中尋找存身之路。
《西潮》是蔣夢麟的自傳性作品,幾乎囊括瞭中國1842年至1941年間的所有重大曆史事件。半段是作者“親聞”的,後半段是作者“親曆”的。作者利用抗戰期間躲空襲的“閑暇”,在沒有燈光、沒有桌椅的空洞裏,用隨身攜帶的鉛筆和硬麵筆記本,寫成這樣的一部“自傳”。這部書被作者視為“有點像自傳,有點像迴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其中既有作者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透視,也反映瞭在中西文化碰撞下,整個社會的激烈動蕩。
英文版齣版後,受到廣泛重視,被哈佛大學遠東研究所定為重要參考書。之後,蔣夢麟將此書譯成中文,在颱灣齣版時,颱灣青年幾乎人手一冊,被奉為“人生教科書”。
去台后,在某次的北京大学周年纪念时,傅斯年在演讲中称:“孟邻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而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办事却比胡适高明。蒋梦麟听后笑言:“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细...
評分初次见到这本书,是在广州方所书店,只觉得西学东渐是一个有趣的主题,《西潮》与这个主题相关,便买了下来,没想到一开始阅读就停不下来,三四天就看完了,只觉得畅快无比,经常感动不已,略有感悟,故写成文字和大家分享。 第一次听中山大学的朱健刚教授讲课,就爱上了人类学...
評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这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说的,当时梁启超去找李鸿章,想说服他支持戊戌变法,李鸿章委婉拒绝。 一句话,道尽了李鸿章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但是,一代人也未必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因此,我更愿意将其改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 这是我...
評分遇到了《西潮》,捧上了就放不下,我想大约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吧——50年前的文字、不熟悉的经历,在今天的我读来,依旧是通达明白,流畅的叙事娓娓道来,带着我穿越50多年,回到乡间、回到学堂、回到那时的北平、南京、杭州、上海,大的历史事件揪心地疼痛——为了当时祖...
評分有時會想,若在民國為一普通市民,身臨那時局動盪,時代風雲,不知是什麽感覺。如今,我隻可想像,但蔣夢麟卻是實實在在於槍林炮火中寫下瞭這本迴憶文字,既為自己立傳,也為時代寫序。書雖輕薄,卻有著歷史無法再現和還原的一份真實心境。其實攸關時代,也花瞭大篇幅寫政治寫時局,我最喜的,卻還是他迴憶兒時的篇章,寫鄉土風光,寫鄰裏人情,樸素的文字中有種安靜沉緩的韻味。都說好文字是洗盡瞭鉛華,隻見文字本身的味道,隻是這樣的好文字卻是越來越難尋瞭,偶爾翻翻舊書,在近代文人的書中,卻還能覓得這樣的乾淨。
评分人們常說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到底是什麼,隻靠道聽途說是無法知曉的,需要靠自己去分辨。這本書是蔣先生用近似於嘮傢常的形式給後人講述那個年代的故事,你會發現與某些教科書裏描述的完全不同的地方,值得一讀
评分民國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寫的自傳性迴憶錄,推薦給每個年輕人!
评分輾轉一段時間讀完,行文走筆至蔣夢麟接任蔡元培齣任北大校長一節,突然想起馮友蘭在其自傳《三鬆堂自序》中提及過。論輩分,馮比蔣晚。自然兩人描述同一件史實,都免不瞭站在自己的身份裏揣度當局。蔣的文字屬於舊派,但也讓人感覺並不十分的“舊”。他是留美歸來的紈絝子弟,傢裏有錢,可供他自費齣國念書。蔣學成迴國前,已在孫中山的報業裏擔任瞭幾年槍手。無疑,蔣有態度有作風,但言語中總透露著作為精英分子的自信——我很疑心對於革命,他的認識到底有沒有他自己堅信的那麼透徹。
评分: K825.46/4140-4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